绝大多数人,从抚养人那里,得到的是负面期待。
父母这样的权威的期待,和我们对自己的期待,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了一致性。
相对而言,自我实现的预言,还是比父母的权威期待,要更加积极一些。
这也是人性吧,毕竟,人本来是自恋的,人本来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虽然权威的期待很重要,但当权威期待太负面的时候,我们还是能调动自恋的力量,来维护“自己是好的”这份感觉。
尽管有那么多来自父母等权威的负面期待,我们也还是能成长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人,这也是一份成就,并且绝对不容小觑。
自恋与权威期待
自恋,就是自我期待,和权威期待之间的复杂逻辑。
第一,无论是权威的期待,还是自我的期待,积极的,都好过消极的。
第二,积极的期待,是有重要区分的,来自权威的太积极的过高期待,会给一个人带来巨大压力。
积极期待其实有两种:
第一种是,权威自恋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的积极形象”;
第二种是,权威对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现在对自己有了怀疑,我就给予你积极的确认和支持。”
在第一种期待中,权威有一个目标,希望你成为他希望的样子,第二种期待中,权威就是纯粹的信任你。可以说,第二种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觉。
如果权威的期待是知己般的信任,那就是巨大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压力。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很好的词汇——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支持包括积极期待,但这里面的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里的想象为中心的。
第三,父母的期待太重,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
第四,精神分析的态度就是,中立客观。精神分析师在给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会如实如是地观察一切呈现的人性,并且不会做好坏对错的判断,也基本不提建议。因为一分对错好坏,就是制造分裂,或者说,制造二元对立。当做了这样的对错好坏的判断时,我们就会失去一定的自由,在观察时会有失偏颇,在行动时也将失去一些自由。当我们把一些观察到的道理给固化,去区分对错好坏的时候,就会影响人的潜能发挥。
第五,除了分析和疗愈之外,心理学是非常美妙的学问,我们不能只拿它来“搞”自己,疗愈啊改变啊,也可以拿它去“搞”别人。
当然,不要“搞”自己的伴侣孩子等你本来想爱的人。但他们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搞”你时,你也要有战斗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