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三天,读完何帆老师《大法官说了算》,中间不断忍俊不禁,又在其后的每个吃饭洗脸之时思考那些让人忍俊不禁背后的严肃。笑,是因为美国人的较真;思考,也是因为此。
很多人拿何帆老师的译著和作品和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比,《大法官说了算》这本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的确刷新了我对美国司法制度、判例和法律文化的认知,但最让我感触的还是十年磨一剑的何帆老师本人的故事。
我很喜欢何帆那句:人生最有乐趣之处,是在恰当之时,做欢喜之事。
这句话说出来容易,但中间包含了太多枯燥、焦虑和纠结后的坚持。我自小喜爱诗词,后进入英语专业学习,再后还有三年学习法律的光阴,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奠定了我至今仍热爱语言、社科类知识和保持读书习惯的基础,但遗憾的是,我没有把三者的任何其一学习成特长、变成职业。
但在何帆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他和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和我有着共同的专业,年龄几乎同辈,他也白天在职晚上读书,可是,在看完他给本书的后记《匆匆与生活讲和,岂非负了少年》,看到他十年磨一剑地去阅读、去翻译,每次“用3个小时精读判决,1个小时浏览审判背景和相关判例,2个小时阅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等报刊与专业博客上的解读文章,之后再用2个小时写作”,终成就诸多译作和原创作品。这样的云泥之别,让我觉得自惭形秽。
在阅读和进步这件事情上,需要反思的很多。愿以何帆老师为榜样,以求进益。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