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经》第十四章的理解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用眼睛看不到的,名之“夷”;用耳朵听不到的,名之“希”;用手摸不到的,名之“微”。此三者都没有办法去追问查究明白,因此混合在一起谈论。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它不显示明亮的一面,也不显示晦暗的一面,连绵不断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最后又归于不存在,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存在的形象,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前面,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后面。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把握着过去已知的“道”,来驾驭现在的一切事物。能够知晓过去从哪开始,就是“道”的开端。


想看也看不见,想听也听不见,想摸也摸不到,“夷希微”这三者都是人的感官没办法了解明白的,所以混为一谈,这“一”说的大概就是“道”。

光明照不出道的存在,它不显示亮的一面,也不显示暗的一面,连绵不断无法形容,从“有”最终又回归到“无”,在有无之中循环。

这就是说“道”是没有物体形状的,就像不存在一样,老子称这种现象为“恍惚”。既看不到头在哪,也看不到尾在哪,让人恍恍惚惚。

(“恍惚”现在有迷茫、难以捉摸、神志不清的意思。)

把握过去已知的“道”,来驾驭现在的一切事物。如果能知道过去是从哪里开始的,这就是“道”的开端。

看起来这一章是对“道”的形容,“道”长什么样子呢?是从哪里开始和结束的呢?它能用来干什么?要怎么去认识它?

道没有形状,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以理解为掌握了过去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能驾驭现在一切事物的发展。

而要想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要从知晓“古始”开始。

通过这一章对“道”的描述看,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解释“道”的具体内容似乎更合理。

百度图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