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惰性真的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而这种惰性出现在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成为他人眼中不靠谱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交流惰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1. 想到了,但是懒得说
2. 想到了,但是以为对方都知道
3. 想到了,但是以为对方可以自己发现
4. 想到了,但是怕自己理解的是错的,所以没有说
这些情况都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身上过,给我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让我在事后不免一通自责。
工作中:
有的时候我以为这个表格应该这样填,但其实我理解的是错的,后面还要花自己和同事更多的精力去弥补这个错误,而且还要不断的去道歉。
有的时候我发现了问题,但是我以为领导们比我厉害肯定早都发现了,根本不用我提醒。然而公司因此而损失,我也因此失去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生活中:
我以为已经搬走的室友留下的东西都是她不要的,但在我扔掉之后才发现有些是她忘拿的,两个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有些尴尬。
我以为还有一个月要搬走的女室友会找一个女室友来替补,谁成想一个周末不在家房东火速签了一个男生进来,我只能默默接受这个让我很被动的结果。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有的时候想到了却没有说出来,别人说出来却马上说 “我也这样想的” 。。。慢慢的就给人留下了吹牛皮的印象。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凡事都流行趁早,说话当然也是。我当然不是推崇不经大脑思考的乱说话,而是说想到了就要去行动,不然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没有人可以真正成为你肚里的蛔虫。有的时候两个人有默契,心领神会当然是好的,可是这种几率也很小,你不能指望你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钟子期。
结语:脑和嘴是要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先动脑是好的,但在合适的时间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很重要。让我们摆脱交流惰性,一起成为更靠谱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