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在镇子里面,骑自行车到家大概半个多小时。冬天,放学后天就黑了,又冷,没有手套,就硬抗,手经常是一块红一块黄的。下雨下雪的时候就更难走了,如果再碰上车胎被扎破了,就更绝望了,所以有一段时间住校了,不记得一个寝室住多少人了, 反正一间大的房子里上下床排的满满当当,太节省,不舍得吃饭,以至于饿的再也不住校了。
上早自习,老妈就早些起来简单做点饭,我吃完就穿破黑夜去上学,路过一段种庄稼的地,心里害怕时就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给自己壮胆。个头不高,每次骑那种28杠的自行车,都要右脚踩着左侧的脚蹬子上,左脚助力,先滑行一段距离,看着速度可以了,左脚踩在左侧脚蹬子的上端,右脚赶紧从前面大杠处,或是从后面迈过去,刚刚好够到脚蹬子,所以要屁股左沉一下,右沉一下骑着跑。书包是老妈一针一线缝的那种特别简单的布包。每次上学或者放学时都把书包卡在自行车座子上。临近学校,会经过一个被冷落的街道,很多破旧的招牌在风中飘摇,诉说的昔日的风光,柏油路破败不堪,有些地方能够看到路基,坑坑洼洼的。 一天从家出发有些迟,不自觉的蹬的频率很快,感觉震了一下, 也没有放在心上,就闷着头往前走,脑海中弥漫着老师疯狂的几连问,为啥迟到了,为啥不早点出发,为啥?歇斯底里…...走了一阵子,一个大人骑着和我同款自行车,气喘吁吁的超过我,说,哎哎....,同....学,你书包掉啦,骑这么快,都追不上,说话间不由得喘着大气。我愣了一下,醒悟过来赶紧下车,接过书包,谢谢~嘿嘿~
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挺艰苦的,但是在当时,从来没有意识过很苦。家里唯一的自行车跟着我一起上学去了,家里出“远门”很不方便。初中三年,老爸老妈从来没有去过我的学校,甚至不知道学校门朝向哪个地方。现在路新修了,家里有像样的交通工具了,侄女上初中住校,一会儿打电话需要送东西,一会打电话说需要接,周一还需要去送,老爸老妈都要把学校门槛踏破了,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