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代表作,收录于小说合集《四季奇谭》中,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
我最初注意到这部小说,完全是因为太无聊。无意间看到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6的高分,好奇而去看的。没想到这一看就不可自拔的刷了好几遍。
这部好评无数的电影究竟意义何在。简介上说整个故事大概是在讲主人公如何越狱。我无比期待的想象着主人公怎样发挥自己的智商成功越狱。然而影片的前四分之三都在讲男主在监狱里面的日常。摆弄石头,和瑞德做交易,给狱卒做财报。但是让我无比佩服的是,狱中的生活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就有新人因为大吵大闹而被狱卒活活打死。在里面的老囚犯会欺负新来的犯人,但是安迪却很快就能适应。瑞德再见到安迪起,就说过“这个人是不一样的”。
而安迪,就算蒙冤入狱也没有因此大吵大闹,入狱前几天也没有太过嚣张。他学习监狱里面的规则,利用规则为自己谋取福利,渐渐混得风生水起。他在狱中,不仅在许多狱友中有威信,还获得了典狱长的信任。
我一直不理解,安迪只是在监狱里面看起来生活的很好,就像监狱里面最不可能惹事的那种人,他一直这样下去,也迟早能够出狱。那这部影片到底表达了什么呢?
直到我看到安迪掀开墙上的巨幅海报,钻进墙上的大洞中,从下水道管中爬出来时。我才明白安迪的睿智。做么多年,他一直在为一件事而努力,买海报,买锤子,做假帐户。而这些花了他20年的时间。二十年,要用那把小小的锤子打通厚厚的墙璧,二十年,要一点一点做出一个假户口,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
我翻了豆瓣的影评,影评中把这部影片概括为三个词——信念,自由,友谊。
在影片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词:“体制化”。
一开始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含义,影片中一直在强调一件事,监狱里面的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体制化”。
这一点在老布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一开始进来的痛恨,痛恨监狱里面的生活,痛恨高高的围墙,痛恨一切。然后直到慢慢习惯,习惯于生活在监狱里面,习惯监狱里面的规则,习惯于依靠监狱里面的规则而生活。
当出狱的瞬间,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被“体制化”的人不仅不会感到希望与幸福,反而会觉得迷茫和恐惧。世界发展这样快,一个从监狱里面出来的人,无依无靠,这么多年过去,亲人朋友也没有了,不能适应社会的生活和规则,无处可去,身如浮萍。
导致有些人即使好不容易出了狱,也更宁愿故意犯罪,只愿从回监狱的生活。瑞德深深明白自己早已被体制化了,他很清楚自己这样的人出去是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的,于是每一次每一次,都故意让自己留在监狱,不愿出去。
而安迪的到来,便是希望的到来。
安迪大胆与狱卒交易,为大家换来的啤酒,让他在瑞德一群人中获得了威信。这一幕也是我认为影片中非常美丽的一幕。为了体现监狱里的绝望与沉闷,整部影片大面积采用灰色,黑色的色调,而安迪,瑞德一群人坐在楼顶喝着啤酒,夕阳照射在他们的身上,难得的增加了一抹暖色。
就像后来安迪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寄到政府的信,只为得到公益金,建设监狱里面的图书馆。图书馆里面的很多设施是狱友们自己做的,同样的,阳光从窗外透进来,照在每个人的身上,是希望的颜色。
书。让人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让人对未来充满期盼。如同安迪不惜违抗命令也要用广播播放的音乐,让人沉醉,让人幸福。我相信即使后来安迪因此被幽禁,他也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最让人震撼的大概就是安迪带着满身的污浊与恶臭,站在水里接受大雨的冲刷。安迪双手张开,那是一个接受希望与新生的姿势。
就像知乎里面有一句话:
其实,世界如同一个牢笼:
有时,里面满是罪恶,也有那掌权的人高高在上,人在其下,为奴求生,苦不堪言;
有时,里面满是繁华,富贵,看起来很是舒适,让很多人乐在其中,却忘了自我。即使是牢笼的门敞开了,在里面的人,却走不出来。
想起那句话:人,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