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制五》商汤:夷人方国发家史
商是夏朝的属国,一个夷人方国。
商人,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居住在黄河下游。
商的始祖名契,相传简狄吞玄鸟卵而生。从契到汤,已传了十四世,由汤完成了灭夏的事业。
“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国语·周语下》﹚这十四世恰当于夏代,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商朝统治的年代比夏朝更为长久,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约六百年。
《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夏商两朝合计,有着上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商是怎样灭夏的?商部落的畜牧业比较发达,故从契到汤有八次迁徙,不断更换放牧家畜的活动区域。
到汤时建都于亳﹙今安徽蒙城﹚。起初他的封域很小,不过七十里,但他励精图治,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国。听说有一个名叫伊尹的贤人,志行高洁。汤就特聘他为辅相,凡事都向他请教。
伊尹为人耿介,据孟子介绍,“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伊尹又非常自信:“天之生人,是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我自信是个先知先觉者。我不来唤醒社会,谁来唤醒?”
初见汤时,伊尹以烹饪调味作比喻,讲了一番大道理。意思是说,一个人当政,好像厨子调味。调味要懂得酸、甜、苦、辣,要懂得人家的口味,才能知己知彼,满足人的嗜好。做天子的,也要理解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了解百姓的心理状态,才能知己知彼,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参见《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伊尹相传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
汤与有莘氏通婚,擢伊尹为相。有莘氏与夏同姓,就被汤争取过来了。商汤按照伊尹的话去做,国势蒸蒸日上。于是,汤积极做灭夏的准备。汤首先采取的策略是:逐个翦除夏桀羽翼,逐步削弱夏朝统治,最后取而代之。商都亳附近的葛,是夏的属国。汤先以助祭为名送牲畜给葛伯,又派人为葛伯耕田。葛伯杀了为助耕者送饭的人,汤即以此为借口,出兵灭了葛国。接着,商汤连续攻灭了韦、顾、昆吾等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韦、顾、昆吾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特别是昆吾的灭亡,使夏桀失去了最亲近的依靠力量和东部屏障,夏朝处于正面受敌的境地。商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汤按照伊尹的谋划,停止向夏朝纳贡,以观察夏桀的反应。夏桀不出所料,下令“起九夷之师”夹攻商汤。
汤见九夷尚听从夏桀的调遣,自身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便恢复了对夏朝的贡纳。同时加紧准备积聚力量。次年,汤又停止向夏纳贡,再次激怒了夏桀。他召集诸侯会盟,有缗氏带头叛夏。“九夷之师不起”,暴露了夏桀的虚弱,使汤和伊尹看到,桀已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夏朝的统治即将崩溃,遂下令伐桀。
夏、商两军会战于鸣条之野,桀战败南逃,死于南巢。汤指挥商军乘胜追击,攻灭夏朝的一属国,又率兵西上,攻取夏之心腹地带。于是,夏朝灭亡,被汤所建立的商朝取而代之。
汤在推翻夏朝的过程中,向四方征伐,大大扩展了商朝的统治区域,影响及于黄河上游。
《诗经·商颂·殷武》追颂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不来王,曰商是常。”在商人后裔看来,商朝不仅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连远处西方的氐羌部落也臣服于商朝了
。商朝六百载,以盘庚迁殷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传九代十九王;后期传八代十二王,共计二百七十三年,一般称为殷代。据郭沫若考证:“过去的说法,谓盘庚迁殷后,商又称殷。
但甲骨卜辞中无‘殷’字,商人始终称自己为商,而不自称为殷。”周初铜器始称商为殷,起先用“衣”,后转为殷。周人称商为殷,大约出于敌忾。﹙参见《十批判书》﹚商朝前段历史,经历了五盛五衰的循环:汤一盛,太甲一衰;太甲复国二盛,雍己二衰;太戊中兴三盛,仲丁三衰;外壬四盛,河亶甲四衰;祖先五盛,阳甲五衰。与此同时,商朝又经历了六次迁都:汤迁亳为一迁;仲丁迁嚣﹙河南荥阳敖山﹚为二迁;河亶甲迁相﹙河南内黄﹚为三迁;祖乙迁邢﹙河南武陟﹚为四迁;祖乙再迁庇﹙山东鱼台﹚为五迁;南庚迁奄﹙山东曲阜﹚为六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