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感顾名思义是是使感觉停顿,有一种”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美学感,就好像就好像旧式收音机卡磁带,演奏会半路外放设备出现问题,电动车开到一半没电。
不妨斗胆下个定义,顿感力是指弱化对外界变化感知的能力,与其相对应的是敏感力(或者说是洞察力)。
先说说敏感力吧。
一个厨师要有刁钻的味蕾,才有精进菜品的前提。
一位音乐家要有敏锐的双耳,才有握住音节脉搏的机会。
一名狙击手要有卓越的明眸,才能百步穿杨,辕门射戟。
不可置疑的是,某一方面的敏感力能够使得我们洞察到机会,并在一些领域上脱颖而出,小有成就。
但敏感不单提供给了我们洞察事物的能力,更多的分析数据,它也给了我们因为分析过多数据带来的劳累甚至是因为要不断逼近现实而苦于制造出的假想现实无法符合而陷入的思维闭环,患得患失和脆弱的心态。
比如心仪的人没有及时回复自己消息,自己会不会怀疑ta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比如在致上司的一封信中将您都写成你,自己会不会担心上司认为我不懂礼貌,瞧不起我?比如因为嚼得太清楚了,容不得一点苦酸。比如因为听得太清楚了,容不得一点风声。比如因为看得太清楚了,容不得一处污渍。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光晕效应,大概是对一个人或者事物有好感后,会淡化ta的其他缺点。(或者从绘画技术的角度上来进行理解,高斯模糊或者使用其他模糊方法模糊掉了噪点)
当然作者在论证这个观点的时候,举的例子有失偏颇,这也是本书值得诟病的地方之一。这里谈到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她的嗅觉厉害,只要一有人接近,她马上就能根据那个人特有的体味分对方。因此,只要有谁从后面接近她,她就能猜出“你是某人“。不用说,她对香水的气味也十分敏感,气味稍有不同,她马上能知道。故而她丈夫有了外遇,她也能马上察觉,据说还曾得不可开交。也不知道该喜还是该忧。
但其实也一定程度帮助我们更好去重新界定顿感力。顿感力是不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能力?顿感力的获益的维持是不是有必要去牺牲原则?或者说什么时候该开启感知的感到,保持敏感,什么时候该关闭感知的通道,保持顿感?
一是面对不快之事。开启顿感力,将消极情绪缓存凝固消化丢弃。
二是面对挫折失败开启顿感力,将失望淡化,将勇气重燃。
三是面对流言蜚语,开启顿感力,心静如水,彻底去无视它,使得传播它的人在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后,心灰意冷,自然而然就偃旗息鼓了。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一书中却反其道而行之,陈清扬应下了村民扣在她头上的破鞋之罪,村民却因为陈清扬明火执仗背后的超越群体(群氓),超越时代的勇气而吓得集体性失语。或许陈清扬是用顿感力去淡化了众人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罪行。当然小说本身是荒诞的,但有的时候,人生会更荒诞。总的来说,面对流言蜚语,如何使用顿感力还是需要参照造谣者的背景。
四是面对嫉妒讽刺。
开启顿感力,淡化嫉妒讽刺,剖其本质,可以理解成是别人对你的害怕的心理,害怕你的超越,害怕你的强大。更进一步,可以将其变相的理解为别人对你的重视和关注。
五是面对表扬褒奖
开启顿感力,将即便是反语性质的表扬减少对其敏感的考量,使其转化为单纯的表扬,化为一种”得寸进尺“,更上一层楼”的正向反馈和激励力量。
以上是我认为什么时候该开启顿感力模式的一些见解,但无论怎么样,顿感力也不是说开就开,它更是需要一种心境的修行。
书中也提到婚姻生活也是需要顿感力来进行维持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一对夫妇因为挤牙膏的方式而闹得不可开交,而在这种时候就应该使用好顿感力去淡化我们心中的偏执。(当然也可能是就挤牙膏的方式而产生争执是常年双方生活不和而不断积累矛盾最终形成的一个出气筒罢了)。就挤牙膏之事,我记得有一个媒体工作者和对象有达成这样的生活契约——谁先起床,谁先给对方挤牙膏。婚姻或许不单是需要顿感力来将冲突扔进正常的分类区,也需要一些哪怕只是小小的仪式感来作润滑剂。
书中其他部分讨论了女性和顿感力的关系(钝感力如何造就了女性的强大),这里就不细谈了。
总的来说,在当下信息激增,焦虑横生和卷态乱起的竞争状态下,顿感力提供了一种坚强的能力和重启活力的按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