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书橱里曾经有一整排的实用性书籍,比如《金融理财原理》《稻盛和夫写给年轻人的成功密码》《从零开始读懂金融学》《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投资理财学》等等。这都是弟弟搬回家的。几年前,他独自在北京闯荡,想要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可是,保守的父母整夜整夜都睡不着觉,梦靥般地揣测这样漂泊的生活会给他们的儿子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于是,在弟弟刚刚品尝了北京生活的一点点滋味的时候,我的父母连哄带骗带要挟地将他绑架了回来。
回到家的弟弟整日不出门,不是睡觉便是上网,郁闷至极。终于有一天,他要出门转转,我们欣喜若狂,觉得他终于想开了。几小时后,他搬着满满一箱子书回来,全部都是成功学。自此,他便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整日攻读这些书籍。看到他伏案而读并且认真做笔记的身影,我忍不住想笑,脑子里闪现出两个词语:迂腐加无趣。
我从来不信奉这些成功学,比如社交,你必须要走入人群,跟别人说话、交流,不断地出错,然后不自觉地总结经验,慢慢地就学会了跟别人相处。如此简单的事情,还要看书去学吗?可是弟弟说:你说的这些不是社交的全部。我坚持说这都是一回事。对于他搬回来的这些书,我的评价是:一钱不值。后来,弟弟考入一家银行做了一个小职员。那些成功学书籍也被他搬入自己的宿舍,我顿时感觉我的书橱里神清气爽。而我则依然沉浸在那些散文、小说里,跟着作者流畅优美的文笔随意游走;随着作者或新颖或深邃的思想沉思叹惋。
直到前几天,我才知道我对实用性书籍的看法是多么的偏执和狭隘。这当然要感谢《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才读懂,这真是让我懊恼至极。我于是反思为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是我不会读书?恰好一个偶然的契机我知道了有一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很多人在推荐,很对人都说受益匪浅。虽然持有怀疑态度,但《霍乱时期的爱情》留给我的困惑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下了这本书。除了上学时的教材和《中学语文教学》,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理论性强的书籍,所以我没有自信将它读好。再加上做一件事就争取做好的原则,我决定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辅助阅读。没想到,刚读完第一篇我就改变了对实用性书籍的看法。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我是真的真的不会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通读一遍之后,我发现我的阅读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的第四个阶段。作者说,基础阅读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初中九年级完成的一个阅读阶段。简单地说,我的阅读水平仅相当于一个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应该有的。甚至,一些九年级的高材生应该比我厉害得多。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如此悲哀。从九年级到现在,我二十年的生命都魂归何处了?我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自我肯定、自我满足,怀着可恶的执念去否定别人,虽然没有自我膨胀,却也是飘飘然,整天推荐学生读这个读那个,却不曾想,我比他们高明不了多少。想到这里,我倍感惭愧。
阅读就是学习,基础阅读被作者称为“辅助型自我发现或学习”,通俗地说,如果你的阅读一直都停留在基础阅读的层次,那就相当于你的学习还处在拐棍支撑的阶段。你还远远没有达到阅读自我或者世界的能力。对于一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他能够熟练掌握基础阅读的方法,那他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和学习者。但是对于一个高中生、大学生、一个成人知识分子,他如果还是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就是停滞不前。反思自己,我这么多年的阅读其实都是在“读着玩儿”。我能够从书中获得一些资讯,获得一些心灵的共鸣,获得一些情感的抒发,获得一些写作的技巧,仅此而已。有些书我们自然可以读着玩儿,但有些书就不行,它需要我们分析、比较、总结、提炼。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才能让自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审视自我、审视世界。
弗兰西斯·培根说: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和消化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讲到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和消化一本书。分析阅读的技巧和艺术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跟大家分享。只有学会了分析阅读,我们的学习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感谢《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明白我的视野如此狭窄。从此,对实用性书籍我不再心存偏见。我相信,几年前刚从北京回来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的弟弟一定从那些成功学书籍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那些书让他有勇气、有信心面对新的生活,就像现在的我,也有信心要重新阅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