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演讲正式进入准备阶段。
我自己跟师父学演讲走入过一个误区,那就是确定主题之后,直接开始写PPT,结果逻辑混乱不说,还冗长乏味。
如果你已经知道人的左右脑分工,应该清楚左脑司逻辑,它管写PPT,如何安排前后顺序,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而右脑司创新,它管PPT里呈现的内容,是否齐全,是否有新意。
于是我换了一种方法,先写演讲稿,效果就好了很多。而我们都知道,写作这种工作,一开始是右脑负责的。
也就是魏斯曼在第三章的主旨:
演讲的准备工作,应该让右脑先负责!
第三章总结起来大概是三个词:框架,想法,分类。
从以下几个问题来确定演讲的框架:
演讲的目的是什么?
讲给谁听?他们对你讲的内容是完全陌生,还是略有涉猎?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到演讲那天,会不会有外部环境的改变影响你的传达效果?
什么时间都有谁会在哪参加你的演讲?现场是什么样的环境?
根据以上问题,魏斯曼给出了下面这张框架图:
在此框架范围内,再来进行第二步:想法。
想法如何产生?通过头脑风暴。
所有与演讲主题相关的人一起,对这个主题所能想到的任何信息都毫无遗漏的记录下来,不评判对错,不考虑逻辑,纯粹地记录,然后把相关联的词用线连起来。
最终会得到这样一张图,会发现黑圈的概念跟很多其他的概念都相关,这个就是母概念,这时就进入到第三步:归类。
将所有的信息都归到这些母概念之下,可能会有一些重组,但这都是正常的,因为左脑渐渐开始接管思考,我们归类出的几个大的母概念,就是师父常说的:罗马石柱。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正好说明知识真的是相通的。
在《麦肯锡方法》里,麦肯锡的商业调查团队在接到活以后,会采用MECE原则来搜集资料,而这种原则在演讲的准备阶段同样适用。
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就是MECE的“完全穷尽”原则,尽量让所有人的所有观点都无一遗漏的被记录下来,保证想法最大化的涵盖了这个主题所涉及的所有,不会有关键问题或细节的遗漏;
而在“归纳”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就是MECE的“相互独立”原则,每个母概念都是独立的,不会涵盖其他的母概念,这样相互独立的母概念,才有资格称为演讲者的罗马石柱。
总结一下,第三章主要讲述了演讲的准备阶段,如何通过搭框架,头脑风暴,罗马石柱对演讲主题进行“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式的梳理,也就是我开头说的三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