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个时刻我要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总结,不免有点儿唏嘘。虽然已年过四十,但内心还存在着对生活的渴望和赤诚,依然怀着赤子之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但是竟然四十了啊,——回首往事,蓦然想到朱自清的《匆匆》,在哀叹中,时光也一逝而过呢。不再感叹,抓住时光做自己想做的吧,也许这才是时间的意义。
我出生在一个很平凡的四口之家,勤劳的父母,可爱的弟弟。一直到十八岁,我的生活和其他农村的八零后没有什么更大的不同。虽然有很多的干不完的农活儿,但是家里有收音机有很喜欢的痴迷节目,各种评书大家如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等等,他们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张作霖》等等是我的最爱。每天中午争分夺秒听评书,12点半的,一点的,一点半的,听完午休期间每个时段的评书,在下午上课前,一路飞奔,跑去上课。
没有课外辅导,只有对知识图书的渴望,语文书早已翻了不知道几遍,家里每一本有字的、有头无尾的、有尾无头的、缺失不全的书都被我如痴如醉地看下去。各种体裁的小人书,《敌后武工队》《三打白骨精》等等,每一本都好喜欢,但这些都不是我的,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是在镇上的书店和同学一起买的,那是我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可惜被当时的一个姐姐借走了,然后就被她弄丢了。还有我省吃俭用买的昂贵的几本名著,竟被我一个初中同学弄丢了——一向好脾气的我,再也不和她来往,二十多年还耿耿于怀,可见在我心中书的位置。 现在,我有能力买书了,每每看到好书 都买给女儿,看到她痴迷图书的样子,就想到童年时期想拥有一本书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