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世界已经如此精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娱乐已经如此丰富,我们的生命及其历程也如此璀璨。如歌德在《浮士德》所言:“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我们衣食无忧,我们声色犬马,我们纸醉金迷,为什么还要读书?
或者
我们忙忙碌碌,我们衣食不济,我们拆东补西,为什么还要读书?
读书就日常生活而言,是一件没有理由的事,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人不读书的原因。
2019年9月1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94亿,较2018年底增长972万,占网民整体的57.8%;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68亿,较2018年底增长877万,占手机网民的55.2%。
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2019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2019年,上海市民纸质图书年均读书量为6.1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读书量在1到9本的比例为70.3%,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值;读数量在10本及以上的比例为18.53%。
不读书,有无数理由,所以不需要理由。
读书,好像没有理由,所以才需要理由。
2
书里的世界,才是本质的世界,才是经过逻辑化,透过表象深入本质的真相。
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才是人的本质化生存,是人类生存的真相。
你没读过鲁迅的作品,生活中你碰到再多的街头乞丐、落魄书生、乡村孤老,你也无法看穿生活的悲伤,你也无法提升自家生命的慈悲情怀。
比如陶渊明、王维笔下的田园山水,才是自然的本质真相,是自然的意义化存在。
你没读过陶渊明,王维,你哪怕游玩过千山万水,你也看不出山水田园的意义,更无法明了自家生命与山水自然之间的互相印证。
而只有“被思考的现实”,被批判的现实,才能呈现出现实的意义、价值以及缺陷。
不读书,永远只能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浮光掠影,捕风捉影;看到的只是梦幻泡影,甚至杯弓蛇影;最终只能迷头认影,握风捕影。
终身只能是苏格拉底的“山洞囚徒”,看不到“实在”,只能看到一些“实在”的影子。
只有借助于书本,我们才能有真正的思考,才能真正思考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
未经思考的世界,只是世相,没有本质;
未经思考的人生,没有意义。
只有读书,我们才有可能拥有一个本质的世界。
读书使人类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并能拥有一种想象中的生活。
3
对读书之功能有疑问的不仅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即便贤达之人也不免疑惑,子路就曾经直接对孔子发出疑问:“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论语》)。和今天很多鄙视读书的人立场很相近:在生活中自可磨练提高,何必一定要读书。
而孔子的回答是:“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和六种伴随而来的弊病吗?”子路回答:“没有。”孔子说:“坐下!我来告诉你。”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论语》)
翻译过来就是:
爱仁德却不爱学习,其蔽病是愚蠢;
爱聪明却不爱学习,其蔽病是放荡;
爱诚实却不爱学习,其蔽病是固执;
爱正直却不爱学习,其蔽病是悖乱;
爱刚强却不爱学习,其蔽病是狂妄。
孔子很早就给出了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的理由。读书才能让我们分清伦理的边界,纠正我们气息的偏差,平衡我们的性情和气质。
读书
不仅使人称其为人,还使人成为更好的人;
不仅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还能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读书
使我们保持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习惯。
有价值的生活就是从读书开始的,
读书
能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身份,换一个眼光看世界。
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在于:
考虑问题时能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人与世界相遇,唯读书一径,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