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雨季真的漫长,陆陆续续下了一个月有余,看天气预报也有继续下的趋势,这个天气不适合出游,适合在宿舍喝茶看书。奈何自开学以来一直忙于其他事情,很少有真正闲下来的时间让我完全静下心来看一本书。
《七声》这本书我开学便从图书馆借来了,和着七声一起借的还有王蒙的《这边风景》,刘慈欣的两本科幻,我看书从来没有什么体系而言,都是什么碰巧遇见或者上课时听见老师提起一二便也去找来看。《七声》是这几本书了我最先看完的,大概是因为寒假的时候看了同位作者写的另一本书《朱雀》的缘故,对这本书多了些许的期待。一直想找个时间写点什么,最好再讲讲《朱雀》,但是我这个人性格又着实有些拖沓,想想停停,搁笔无数次,思想的火苗起了又灭使人懊恼。恰好逢学院要求的原创作品上交期限快到了,我也不得不打开电脑敲下这些文字,我所能保证的是后面的这些文字都是我自己所感所思,而不是应付之作,这也是对《朱雀》《七声》的尊重。
如果说《朱雀》是一部南京近代史,写到了家族恩怨,写到了南京的沉重的历史,那么《七声》则要轻松些许,但也不是本质上轻松,《七声》比起《朱雀》多了人间温情,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提起《朱雀》我想到的是寂寞的秦淮河,而《七声》则会让我想到成洪才的阿婆,想起她亲切的称呼毛果为“阿毛头”,她也是唯一一个这么称呼毛果的人。这本书更多的写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写他们为生活挣扎,或放弃或拼搏或对生活充满希望或自埋自汰,从我(毛果)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事变迁,小说中描述的人散落在南京,海南,西藏,香港,加拿大等地,全书用毛果的生活所遇串起了这些零落的故事,我初初读《七声》时,我一度以为是作者的自传,写童年趣事写成长的烦恼,第一人称的写作口吻使人倍感亲近,迷惑了我这个不太认真的读者,但有时候把这本书看做一本自传也未尝不可。
此书叙述整体流畅,我曾听人说觉得这本书叙述很平淡,故事构架称不上一本很好的小说,可我却觉得这本书该有的都有,很多书中不曾有的我也在这本书看到了,除却字里行间的流畅,我更关注的是此书传达出的人文关怀。葛亮虽是一位才三十左右的青年作家,但是他的书中处处可见他的善意,善良的对待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你可以说他是书中的毛果你也可以说他是毛果身后的上帝之手。
这本书由十篇短篇构成,写了恩爱如少年时代的祖父祖母,写了随父亲搬进南京城的儿时伙伴的成洪才,写了手艺人泥人尹,还写了自己大学暑假社会实践期间遇到的有点痴颠的阿霞......,几乎每一个人物葛亮都带着怜惜的笔墨去描写,不过换个思考方式谁会不珍惜自己笔下的人物呢?后来成洪才一家人不得不搬走,因为市容办的要整治这附近的街道;做泥人的尹师傅开始因人制宜,除去一些传统的泥人,开始做一些流行的泥人,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等,最后名气越来越大,被人所赏识开始定制泥人,但最后识人不淑,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最后得了肺癌死去;阿霞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女生,饭店里的所有人都对她有种格外的宽容,甚至可以说是怜悯,可最后她为了一个对她很好的大姐而杀了大姐的丈夫,被抓走的时候嘴里反复说的是“我是神经病,神经病杀人不犯法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前因后果,你很难不对这样一个人产生同情的心理。
葛亮从毛果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他让毛果与成洪才成为好朋友,让毛果的父母与尹师傅成为好友,让阿霞在言语中维护毛果,毛果将这种种的人和事都放在了心里,为其喜,为其悲。这本书我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是写一个女生脑猝并发症而亡,尸检发现这个女孩患有抑郁症多年,女孩死去前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只是用特别漂亮的欧体楷书在石灰墙上用毛笔写下一行字——“是暗的,不会是明的。”但我更愿意将这个话反过来读,是明的,不会是暗的,大概是因为我生性乐观的原因,目前还没有遭遇过特别大的困难,就算有困难咬咬牙也能度过,但有时候咬咬牙就可以解决的事根本不算什么难题,也许有时候也是我太过天真的缘故。
比起抒情的散文我更愿意读这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书,虽然书中的人物经历了种种磨难,但这些书对我来说也算作是一个乌托邦,在生活中不开心的时候我就想躲进书中的世界,感知了他们的遭遇才明白自己的这些不算什么,比起生命,其他的真的轻很多了。
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絮絮叨叨的思绪有点跳跃,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了些什么,也不能算是篇完整的文章吧,因为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到,我不仅仅不是一个好的读者,这个时候我更像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