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姐,我们仨,小时候应该是从来没有吵过架的,一是记忆里没有,二是邻居们总夸我们家姊妹间和睦。
我想偶尔斗嘴可能有,但肯定一瞬间就会消弭,因为妈妈早在我们的词典里写下长幼有序的概念。
小时候,记忆里,餐桌上的炖鸡蛋或者红烧肉,爸爸不动筷子,我们姐儿仨是没人敢动的。
哥哥读初中,周日下午就去学校晚自习,妈妈总会为他炒一碗油淋淋的炒饭,而我只是旁边看的份。妈妈问当时还在小学读书的我:有没有意见?我说:没意见,哥哥是干大事的人。
这个油炒饭的事,不是我记忆里的,是妈妈记忆里的,她说起这事,是说我那么小就那么懂事。我只听,并不以为然。我如果饿了,想吃,应该是有意见的吧。但我记得小时候只对两样零食感兴趣,一是零货郎担子里的宝塔糖,二是小卖部里的一两一袋的多味瓜子,或者是半两一袋吧,记不真切了。
零货郎来得不是太勤,瓜子一毛钱一袋,所以都是很容易满足的愿望。我觊觎哥哥的油炒饭吗?应该不。就算是,也不会有矛盾。姐姐让我干嘛我肯定不会说不,哥哥的东西不能碰,我无意间翻开,他不高兴,我就赶紧关上。因为我小,力量弱吗?是的,我小,一直是妈妈要求哥姐照顾我的理由。
哥哥只大我两岁,家里农活特别暑假双抢,偶有一些小活,比如某一个小田稻子的收割、拔某一块双秧苗,还有小锄头挖荸荠等,妈妈就会让哥哥带我去。到了“战场”,十有八九,哥哥会让我在田埂上撒欢。这是我小时候最深的记忆。
2012年我买房子,姐姐起了大作用,带我看房选房,出力还出钱。这都是因为之前聊到买房子的事,老妈直接怼姐姐:你又不关心她!那时候我都快奔四的人了,老妈还嫌姐姐不关心我。
小的听大的,大的照顾小的。我们家就这样没办法吵架。今天想起这些事,主要是今晚删手机相册里截屏图片,发现向家长或者家长群催要作业的截图竟有近二十张。
线上辅导开始以来,在学校班主任群里看到三张聊天截图。
巧的是这三张截图分别来自三个年级。为什么他们遇到这样的家长?这应该与他们穷追不舍、不放弃一个学生有关,与他们身上强烈的责任心有关。
是不是我们班学生都听话、学生家长都配合?上周末45个人收37份随笔,就可以估摸一下这个答案。
后来等我将作文点评发到朋友圈的时候,有几位家长才解释说忘记交。还有没解释的几位,我已经在早读、听课、作业里不好意思@他们了。我不敢想像如果我每天早上对早读不见身影的坚持电话骚扰,会不会也如上面截图里一样家长撂挑子或者说出更不好听的话?我不知道,我不敢。
这些老不吭声的家长,其实不是他们不配合老师,而是他们家有一个将学习不当回事的小神兽。家长们对此无计可施,害怕吵架,只好沉默只好说放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