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的故事耳熟能详,如今重读这一古代勇敢的行为,为之深深感动。
荆轲刺秦之前一定是庸庸碌碌的凡人,他也会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苦恼。与文人不能诗词歌赋,与武士不能提刀论剑,也就是社会底层人物。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流落市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厮混在一起。
也许就是机缘巧合,被人生中的贵人田光引荐给了太子丹。田光只因太子丹嘱咐了一句“愿先生勿泄”,立即以自尽来守密。(我慨叹古人的信仰当如铁律一样不可动摇,对名誉的追求胜过生命。)就这样荆轲进入太子丹的府邸,每天被太子丹好酒好肉伺候着,车骑美女,恣其所欲。此时秦军逼近易水,太子丹亡国已迫在眉睫。 (穿越千年时光,我透过文字依然能体会那种有心无力的憔悴。)
荆轲制定了刺杀秦王的周密计划,首先要解决靠近秦王的问题,第一个便是在燕国避难的秦将樊於期的首级。(我不知道樊於期当时心里会怎么想。换做是我的话,一定会飘过千万个草泥马。)樊於期表现的确高尚,只因荆轲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人头。在非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
然后以燕国土地的地图为诱饵,里面藏了药淬的徐夫人匕首。就这样一行人马来到易水,等待着计划的实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人不知道那首慷慨的歌。我想荆轲的心情是沉重的,队伍还未出发,便已背负了田光和樊於期的性命。结局是悲壮的,图穷匕见,荆轲倚柱而亡。他的好友高渐离也被秦王抓获,弄瞎了眼睛,令其在阶下演奏筑。当所有人对这个瞎子失去戒心,高渐离却在筑中灌铅,以沉重的筑为兵器,艰难的实施了第二次攻击,结局可想而知。就这样荆轲刺秦王事件,成了弱者的正义和象征,作为弱势者的最终抵抗形式,是值得肯定的。
那时的人们议论勇者时,有非常特殊的见地,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代这些勇敢的人,一定要定性为寻衅滋事,扰乱社会秩序,甚至是恐怖主义。鲁迅曾说过:“没有什么恐怖主义,只有无助的人绝望的战斗。”
一诺千金、以命为诺、舍身取义、义不容辞这些千年来有力的格言,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失去了光泽。但我依然坚信,他们依然在静静的守护这片土地,仿佛在寒冷的易水河畔,荆轲与高渐离的身影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