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懒成笨”这个词第一次听说是从段长处,相似的情况,之前我常常称之为习惯性懒惰。近期,多家权威媒体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例如北师大钱志亮教授的工作室公众号专程撰文讨论,人教教材培训转载讨论,这个问题似乎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过各地讨论,仍然更多是着眼学生,甚至有朋友直接将这个问题拍死在学生身上。然而我更认为家长的责任更大。
之前撰文表达自己有关学生出身社会前各阶段的教育重点方向,其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表诉如此“小学阶段则主要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阅读习惯的养成、字词句的熟练、写字认字,从而为中学的高阶学习做准备;而学前阶段则孩子最需要的是获得安全感、价值感、存在感,需要家长和老师在尊重孩子的情况之下,尽量少的干预,尽量多的引导,让孩子在安全的保护下,自由的生长”。尽管从整体上我如此表述,然而就习惯的养成方面,孩子从小就应该抓。而昨天阅读张文质老师《奶蜜盐》一书,张老师回复家长“9岁之前,父母不要与孩子做朋友”一文给予引领。9岁之前的孩子,我们更应该“专注于父母的角色,有时候甚至要很严格地去引领孩子,帮助孩子,纠正孩子”,而“9-13岁这个时期,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父母应该更多地倾听孩子,了解他的心思”。人生这关键的几年时间里面,便是“积懒成笨”的关键期。因为这本质上是一个习惯问题,主要在于小学地段与学前的训练不够,责任在父母。
父母及其他监护人需要将大包大揽改成依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孩子能做的我们不做,孩子不能做但基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阶段的创造条件让他们常识着做,孩子肯定不能做的带着孩子一起做,见习也是一种学习,也在未来积蓄力量。
父母及其他监护人需要将直接告知变成诱发式引导。面对孩子的为什么,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不合理(站在孩子角度的不合理哦),我们要更多的问为什么,让孩子来思考,他们比我们想象聪明很多,善于思考很多。
父母及其监护人需要从纵容孩子的一切变成部分“纵容”部分坚决严厉。孩子成长涉及个性发展、自由探索部分,在不违法不损害社会公德的情况下“纵容”孩子自由发展;在涉及长远性情、兴趣、习惯方面则坚决严厉,尽好一名父母的职责。
(明日日更,详细阐释家长变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