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参加第四期7月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4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孙”通“逊”。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学习心得:
女子,指的是女人;小人,指的是地位低下的人,或者说仆人。孔子因为这一句话得罪了很多女性。其实这是一句感慨,因为据说孔子和他老婆的感情不太好。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里专门把女子和小人放在一起说呢?
因为古代,女子和小人是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所以他们的自尊和价值感更多来源于别人的认可,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很难形成。如此一来,他们就很难掌握好分寸感。
事实上,你会发现,我们的自尊感并非来源于他人 。孔子在这里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言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流传至今经常被人用于调侃甚至侮辱女人,但其实这句话的后半句才是孔子想要表达的东西。孔子在这里谈论的其实是相处的分寸感,如果距离过近,那就未免会使得对方自我膨胀、做事失了边界,比如“咱们关系这么好了这点事你还不能帮我办了?”;如果距离过远,又会令对方产生怀疑、心生怨怼。这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别人对你的观感之上,而这是缺乏自尊的表现。
由此会延伸出来,有句话说,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把自己捋顺了,你就可以在婚姻中过得很好。
02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年已到了四十还被众人所厌恶,他这一辈子也就算完了。”
学习心得:
这句话现在看来会有点片面,因为古人寿命短,到四十岁就算是老了。但是现在的人寿命很长,四十岁都可以算是年轻人,所以今天这个时间可以放宽一点。但总体来说,这句话是在勉励人们及时改过迁善,要能够终身成长,要能够不断的进度,否则,到了本该人生成熟的年纪时还为人所厌恶,便为时已晚了。
03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纣王昏乱残暴)微子便离开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劝谏而被杀。孔子说:“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学习心得:
微子,是纣王的哥哥,后来离开了他;箕子,是纣王的叔叔,后来装疯做奴隶;比干,在朝堂上与纣王硬刚,剖心而死;对此,孔子给了这三个人很高的评价,因为在他看来,不管是离开,还是装疯卖傻不合作,还是硬刚被杀,都是不与纣王同流合污,不做暴君助手的,是值得提倡的。
04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下惠做执法官员,多次被撤职。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职呢?不正直地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
学习心得:
(1)孔子佩服柳下惠,但是却并不认可柳下惠的这个做法,所以孔子会四处奔走,去寻找对自己友好的环境。因为柳下惠忽视了环境的影响。心理学上有一个耦合效应,指的是人们把群体中两个或以上的个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的现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相信环境的力量。在这里,柳下惠可以继续保持自己的直道,同时找一个容许或者提倡直道的这样的环境,那么他会越过越好。
(2)这里也告诫我们,可以选择环境,让环境塑造自己 。
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力,好的环境催生善的行为,坏的环境诱发恶的意念。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大家所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在不遗余力地给孟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自身努力的同时,有意识地给自己选择一个好的环境,才会事半功倍。
05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景公(对别人)讲到对待孔子的打算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规格来对待他。”不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离开了齐国。
学习心得:
这里讲的背景是,最开始齐景公承诺虽然无法做到像鲁国国君对季氏那样好,但是可以用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规格对待他。于是孔子很开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改变主意了,不想用他了,于是孔子就走了。
这也是告诫我们,英雄要有用武之地。因为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主客观条件都要具备。就主观方面来说,你首先得有可以施展的才能。就客观方面来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的配合。否则,英雄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环境不利,就会处处受制,失败只是早晚的事。可见,环境对个人才能的施展有着多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