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伦》并不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甚至连前十都挤不进。同样地,电影的毛病也很多,比如:人物群像的广袤导致角色单一乏味、情节线和剧本过于散碎化、被弱化的镜头导致观影体验甚为不好、剪接的瑕疵让过渡显得不合理、旁白偏多让电影油腻感明显,甚至于主人公的演技都没能爆发出完全张力,略微平淡无奇。
比之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10年的《钢的琴》,《少年巴比伦》大抵就是就是趋同于“青春版《钢的琴》”和“工厂版《阳光灿烂日子》”这种类型的片子。而剧本的改编,却并不及前者的卓绝,不算出彩,反倒平添了一丝喑哑和晦涩,愈发描摹出一种青春的腐烂味和工厂的靡乱色泽。
但不得不说,就是这样一部平淡无奇的电影,却真实而残酷,描摹出90年代青春最好的样子。
平淡无奇的小城生活
巴比伦的故事设定在一个一亩三分地的平凡小城,它夹在南京上海之间,唤做:戴城。
那是90年的小城,人微言轻,命如蝼蚁。
人少,出行多依赖自行车,汽车不普遍。
坑洼的路,破旧的工厂,发展速度极慢。
工资低薄,生活孱弱,靠托关系来找工作,进工厂是看起来最好的出路。
邻里间互通有无,消息转眼传遍工厂,谣言就能引发小城动荡、鸡飞蛋打。
所有角色都在那样的小城中生活,日子一天一天过,人生一年一年走,碌碌无为,平淡无奇:
路小路的父亲路大全、路小路的师傅牛魔王,都是这样走过自己的人生的。从年轻到中年迟暮,青春和激情相继退潮,拿着死工资,或唯唯诺诺或摊开了的犟牛劲,在机械死板的工厂里得过且过了大半辈子。
但这种得过且过,却是人微言轻地自甘卑微,亦是身份上不如人地自甘堕落。即便是在小城,也被划分得清清楚楚。工厂有等级划分,人有三六九等。电机校毕业的就是牛逼,没读书的就是差劲。
于是,这种卑微,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场面刻画:在工厂的工作时段,牛魔王突发意外事故、失血严重、濒临死亡。而工厂医疗技术有限,只能也是必须紧急把牛魔王送往大医院。但即便到了这种地步,电话惨遭拒绝,连一个急着送去医院的车都没能借到。
不是没有,而是不借。
只因你身份低微,便没人在意你的死活。
要说的话,真实吗?
实在真实到骨子眼里了!
而除却小城市的卑微、势利以外,连消遣方式都单一而乏味,比如:在澡堂里众人把水温开到最高,在滚烫的沸水中比就谁更持久,输的叫赢的“爸爸”;男人们钟爱于偷窥和研究女性的奶罩、一群五大三粗的男人们更是热衷于交头接耳讨论那个叫阿骚的女孩……
这些那些,在小城市中太普遍不过了。相逢的几率低到尘埃里,友情可以在昼夜间凝聚,所有关系都浅薄如纸。
明里暗里都是平淡节奏之下的小城生活,真实、袒露着人心、却又夹杂着美好。
清汤寡水的工厂爱情
青春里必定有爱情的参与,而成长里也必定掺杂着刺痛的回忆。
于是,路小路遇见了白蓝,他喜欢的女孩,他想要的爱情。
第一次是人海茫茫中,擦肩而过,只用了转瞬即逝间镜头的停留。心动是一定有的。
第二次是在修车铺,路小路早早地发现了她。为了和她搭上话,故意使坏弄得白蓝的自行车爆胎。年轻时的路小路,在爱情里莽莽撞撞,有一搭没一搭地和白蓝说着话。
第三次是在糖精厂,白蓝是“厂花”,他也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名字。
前三次相逢里,都简单而又美好,没有堕胎、没有强吻、没有拥抱,可路小路知道自己爱这样的女孩儿。
两个人就在工厂相遇相爱了,也发生着越多越多的交集。
于是到了电影里,在跌宕起伏的后续情节中,两个人慢慢有了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有示好,路小路骑自行车去接她。
有示意,他明晃晃地说着“我爱你”。
有示弱,路小路答应了她去上夜校的提议,哪怕深知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
当然更多的,是一个少年的心理变化:吃醋、担忧、在意、不舍。
他们的爱,从来就不轰轰烈烈,更谈不上缠绵悱恻。路小路的爱是“我想要你”,白蓝的爱就是“我可以给你”。
于是,这种半推半就到电影结束,除了偶有的几次蜻蜓点水式亲吻,和白蓝烂醉后的肌肤之亲以外,两个人的爱更像一张白纸,结尾处在白蓝的离开、消逝的铁轨中隐约成了一个句点。
爱情的结束,清汤寡水;
青春的消逝,黯淡无声。
小成本下的精良制作
除却剧情和故事上的依样保留,和不到100分钟的高度还原,「少年巴比伦」的看点其实不算少:
首先,它戏谑中调侃人生百态。
开俗气的玩笑,走着一副少年应有的样子,扯段子、抖包袱,它的喜剧有料而不低俗,它的讽刺浅显易懂剑指人心。不像「情圣」里“直男癌”式的壮烈讨好,也不像「黑处有什么」里隐晦难懂的黑色幽默。
它是有青春喜剧最该有的样子的,活泼、热情、但不泛滥、不矫情。
第二,电影的选角演技爆棚。
不管是在「青春派」「山河故人」「六弄咖啡馆」里展露精湛演技的90后小生董子健,还是新人演员李梦,以及长腿、牛魔王等等的扮演者,他们都把自己的角色演活了。
栩栩如生,巧妙绝伦。
虽说整体剧本角色性格的匮乏成了弊病,但主演的扮演可算为电影添香加色,人物群像的荟萃倒也衬托出实力扮演。
其次,有回忆感和历史的轮廓。
当看了太多青春电影、校园爱情之后,反倒我更加喜欢这样的回忆:工厂,澡堂,电视机,冰箱,旧楼房,石子路,自行车,还有不施粉黛的女孩,穿着背心的男孩子。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真正的90年代,一如花开时、云起时的那般景象,美好而静谧。
但即便「少年巴比伦」作为这样一部成本不太高,甚至主演董子健也是电影投资人的电影,其用心程度也是值得褒扬的。
它保留了作者的想法,多次增删,尽可能多地还原;它试图让整个电影流畅度尽善尽美,能吸引观众的视觉,留下回味。
尽管毛病一如在开篇所提出的那样,但对于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而言,这部电影已然能够达到80分向上。
态度与品质总是呈正相关的。
这一点,即便作为观众的我也是买账的,也尤其感激电影所带给我的种种触动。
至少于我而言,青春虽然已经过去,但仿佛又重温了一通,简单而美好。
笑出声来,看得瞪大眼睛,叹息了几声,乃至于最后为路小路可惜。
我想,这样的电影,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