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从warfaclon的一篇文章中,关注采铜出的新书,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看书 之前,向自己提问
1.我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2.我对这本书的哪些部分感兴趣?
3.书中的哪些内容能够与之前看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等等,越是感兴趣的书,能提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自己了解这本书也就越有利。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能提出很多问题,并引发思考,解决问题,你的收获就会很多。
对于对我帮助很大的书,写个书评,能够让我吸收更多作者的思想,为我所用。
作者从7个不同的维度对人生思考和进行规划,每个维度都是无法逃避的问题。
一 时间
作者提出对我很受益的观点是如何确定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我自己现在把自己做的事情分为3类,1/3是无意识的行为,1/3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1/3是经过一些思考才会去做的。比如拿手机刷微信,看新闻,很多的时候,变成了一种无意识行为,这种无意识行为给大脑带来很多垃圾,冗余的信息,公众号的很多内容很多我都是看到标题,觉得标题不错,就点进去看,但是如果内容过长,就不太愿意看下去,本身刷公众号也是无意识行为,这种行为带给大脑多余的信息,大脑估计也会很反感。之前微信里面传的很火的一篇文章-《你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
碎片化时代带给我们以往难以企及的信息,每次被标题吸引,点击进去阅读,带来相当多无意识的时间成本支出,冗余的信息不能使我们获得提升。曾经有段时间我认为每个公众号每天所带来的信息都是来自于一个行业,或者特定的一个主题,所以我可把他们当成是主题阅读,这样如果发现哪个公众号给我带来有价值的信息,我可以把它们归结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真的是有些困难了,因为信息并不来源于自己主动的搜索和获取,所以缺乏必要的前因和后果,知识的记忆和提取变得会有些困难,所以当我进行反思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来自于某个书本的知识内容或者某个思维导图。
还好,我有一些爱好是对身心有益的,比如说去健身房健身,与羽毛球场打一场羽毛球,去游泳,去看一本觉得不错的书,去参加一场培训等等,接触到的领域越多,越能发现其实每个领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合适的时间,进行正确的思考,做正确的事情。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构建学习体系的模型,鉴于篇幅有限,就没有展开。无论是体育活动还是看书,提前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很有必要,作为一个羽毛球爱好者,我身边经历了很多从一开始的菜鸟开始打球的过程,是不是高手,在球场边看个几分钟就能了解,羽毛球打的不错的人动作很标准,步伐很稳,意识很到位。而菜鸟进阶到什么样的程度,往往要看他能够模仿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另外1/3的时间是进行一些深度的思考,向内自我探索,向外探索大千世界,这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
前段时间看了简书上面的一面文章,低品质勤奋者,后来很多公众号都有转载,值得借鉴的信息是很多我们自认为的努力,是否真的是努力呢?我们自己认为的勤奋是否就是真的勤奋了呢?很多人可以用一大篇生活的苦难史为自己的努力证明,缺唯独忘记思考,这些苦难的付出是否和努力相匹配,是否和他们所要求的结果相匹配?曾经,在读大学的时候,每当四六级考试或者考研之前,自习室,图书馆里面做的满满当当都是人,大家都是一些很勤奋的孩子,下了课就过来,吃完饭就过来自习,有些人身边都是书,各种试卷,看似魏然不动的身影,他们到底看进去了多少?脑袋里又能记住多少?努力不是和时间打持久战,谁耗费的时间长,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根本就是打着努力的旗号,来进行一本正经的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