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导致儿童形成错误“人生意义”的做法是因为他们过于娇纵。
受到溺爱的儿童总会将自己对他人的期待理解成一种命令,他无须努力就能够受到上帝的娇宠。并且,他们还会认为:他们天生是与众不同的。
于是,当周围的人没有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相反地,每个人都希望被光环笼罩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
他已经形成了不懂付出只想索取的心理,并且从来没有用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与其他人交往过。身边的人总是娇惯着他,他已经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可以说丧失了独立性。于是,当他遭遇不幸时,只能通过乞求别人来获得解脱。
他也许认为:如果他的地位再高一些,如果他可以勉强其他人承认他是与众不同的,他的境遇就会有所改善了。
这些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长为社会的“危险群体”。
其中不乏破坏善良意志的人:有的利用媚俗的外表获得擅权的机会,并在日常工作中破坏团队的合作。有的竟然会公开地进行反叛:一旦没有人对他们表现出谄媚和顺从时,他们就会认为别人在背叛他;他们会觉得社会对他们是很不友好的,所以,产生了报复所有同类的恶毒想法。
而社会经常反驳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会以此为证据得出社会对他们有所亏待的结论。
这也就是惩罚并不能奏效的原因,他们除了不断巩固“其他人都反对我”的想法之外,就别无他用了。
其实,从本质上说,被宠坏的儿童所犯的错误都是相同的,虽然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用温柔的手法凌驾于别人之上,有的则是暴力相加。
事实上,我们能够发现:在他们中,很多人都先后运用以上两种相异的方法,却始终没有变换过目标。
他们认为:“独占鳌头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一定要让别人觉得自己重要,并想方设法得到想要的一切。”
如果他们一直持有这样的观念,他们的所作所为将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种导致儿童形成错误的“人生意义”的做法是对他们的忽视。
这些儿童从来不了解爱与合作的真正内涵,他们忽视了友爱的力量,赋予生活不合理的解释。
我们不难了解,在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把困难看得太大,选择低估自己,低估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因为他之前遭遇到了社会的冷漠,从此便认为这个社会是永远冷漠的。
他觉得他可以通过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换取他人的情感以及对自己的尊重,所以,他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
其实,情感的地位是其他任何经验都没法替代的。作为一个母亲,最重要的就是赢得孩子的信任,然后将这种信任无限地扩大到孩子生活环境的每一处细节。
如果这一步失败了,并没有获得孩子的兴趣、情感以及合作,那么这个孩子就很难对社会产生兴趣,同时也不容易对其他伙伴产生友好的感觉。
其实,每个人自身都具有对他人产生兴趣的能力,只是,这些能力需要他人的引导、发掘,是需要磨炼的;反之,其发展过程就会产生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