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知青路
我的知青生涯一一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十二)
徒步重走知青路
今年是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
我从四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写了十来篇回忆知青岁月的文章,但我在写回忆文章的同时,一直在酝酿想做一件比较实际的事情,来纪念重现当年的知青岁月。在很多设想的方案中最后确定一一徒步重走一次下乡路。
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我们生产队离城九十多里路,年青时走完全程也要十来个小时。现在我巳是奔七的人了,要步行重走一次顾虑还是很多的。一是年龄大了,怕身体吃不消,不能坚持到最后。二是现在公路车辆多,怕不安全。三是怕没人陪同防止万一。所以,我从确定徒步重走知青路这一目标开始就一直加强锻练。每天天坚持行走,每天坚持练瑜伽,从没有停顿过一天,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
我10月11日从澳洲回来后就马上着手这次徒步重走知青路的准备工作。关注天气情况,路途能量补充,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帽子等都认真考虑好了。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解决,谁陪我一起走。和我有同样经历的知青不敢邀约,因为都年龄大了。年轻的大多都要上班,有事情。在之前约好的一个户外好手又在我回来的第二天出了意外。真正考验我决心的时候到了,根据天气预报只有10月18日的天气最适合远行徒步。于是我下定决心一个人独自徒步行走来完成这次挑战。
出发
清晨5点多钟我就起床了,把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必备物品检查一遍。路餐食品、登山杖、护膝、眼镜、帽子、围脖、充电宝、茶水、自拍杆都齐了,一切准备就绪后,穿上徒步鞋也没有喊醒我的老伴,轻轻的关上门出发了。
在出发点春天国际大门前,我用手机录音记录下我出发时的心情:“今天是2018年10月18日的清晨5点58分,我出发了。徒步去原上山下乡的高桥公社,全程一个人行走,不知道能不能走到”。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与心情。这次活动出发时我使用“二步路户外导航系统”全程记录我的步行路线轨迹。
这次活动我没有告诉任何人。
出发后,我用平时锻炼的步伐每小时大约6公里左右的速度一路向西前行。
去西乡的路是走省道S313线,沿着淥江河一路向西。刚进入正式公路就感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节奏加快,公路上基本没有步行的人,全都是坐汽车、摩托车出行,骑自行车的都极少。清晨太多数车都是往城里方向跑,想必都是去城里谋生计的农民兄弟。
公路上车一多我行走的道路就变窄了,我只能尽量靠边行走,真的有点担心自己的安全,生怕有那个司机没睡醒从后面撞上我。一边提心掉胆的走,一边庆幸自己今天所穿的衣服和红色的围脖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能给司机同志一个醒目的标志。
到达转步口、铁河口
早晨8点10分左右,我经转步口到达铁河口大桥,行走了11点5公里,用时2小时10分钟左右。
转步口是当年转步公社所在地,紧靠淥江河,以前有一个比较小的集镇,镇上有供销合作社,肉食站的一些商店布居在一个转弯上下坡窄窄的公路两旁。现在公路拉直沿河直行,路程自然也短了。转步口河对岸是历史悠久的醴陵古城。河边风景很好,有一座木质浮桥漂浮在河面。河水清澈、两岸林木葱郁,每到节假日城里爱好户外的人们经常来此,或踏青赏花,或野炊露营,或水边垂钓,或往古城探幽访古,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站在铁河口大桥上,眼望铁水河和淥江河交汇。原来的一座用花岗岩建成的老公路桥横跨在铁水河上,碧水老桥形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在桥上刚想用自拍杆记录自己的行程时,一位当地的老奶奶看见我在自拍,她要求要跟我合影留念。你看奶奶笑得多么开心,多有精神,我问了一下奶奶的年龄,她说今年80岁了。这也说明现在农村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思想精神的提升才能有这种乐观的生活状态。
我照完相,感觉自己精神状态很好,体力很充沛,于是又一路快步向西前行。
到达长沙岭
上午9点20分到达长沙岭集镇,这里是一个交通要道,往南走是栗山坝、往北方向是神福港、往西方向是均楚和石亭。这里离县城不到40里路,我们以前走路下乡或返城时,只要到了长沙岭就感觉已经走了一半路程。实际上这里离我们生产队还是比较远,只是当年知青回城大多是从长岭㘭出发,这里正好是个中间位置。现在长沙岭集镇上店铺林立,车辆拥挤,人声鼎沸,很是热闹。我用心留意想去找寻一点印象中的老建筑痕迹硬是一点都没有了。感觉到国家推行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是如此之快。
出了长沙岭,沿S313线继续向西前行。现在的s313线路面平整,路幅加宽,去弯拉直,标认明显,道路两旁全是桂花树。走在路上迎面吹来阵阵桂花芳香沁入心扉,顿感神清气爽,疲惫尽消体力大增。放眼公路两旁,栋栋气派民居,满山茂密山林,稻田一片金黄好一幅丰收景象。当年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现在的农村得到了实现。我一路所经过的村镇看到都是用联合收割机在收稻谷。
想当年我们步行下乡或回城走在这条公路上,脚下沙石磨脚,路面尘土飞扬,车辆经过时掩面不及落得满身黄土淹盖,引得路旁的白杨树对我们嘲笑。公路两旁眼及之处山坡黄土裸露,民居土墙茅屋居多。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收成少得可怜。相比现在真有天壤之别。
到达黎家桥
上午10点45分到达黎家桥。在这里稍作休息调整时当地老乡非常热情接待了我,特别是得知我是当年的知青,从城里徒步走来准备去高桥时更是惊讶!你看这二位老乡多纯朴、多开心。
我向他们询问一些黎家渡槽的历史。黎家桥渡槽是整个西乡公路上最醒目,最有标志性的建筑。它高高地跨在公路上,醴陵至昭陵的公路从它下面穿过。渡槽建于1966年,它的功能是将攸县酒埠江的水送至石亭、长岭公社缺水的乡村灌溉农田,属酒埠江北灌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为这里的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1976年均楚周坊水库的建成,运行了10年的黎家桥渡槽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里的人们感恩它曾经立下的功劳,继续让这座渡槽仍高高的立在公路之上,记在当地受益于它的人们心中。
我也深深感叹那个年代全国农村一盘棋,政府一声令下,大协作项目可以不计县域,乡镇得失顺利建成造福人民。
到达均楚桥
上午11点30分平安到达均楚桥金盆山集镇上,在这里一家小餐馆休整补充能量吃中午饭。打开手机查看一下信息,发现我当天徒步重走知青路的信息被知青好友发布在我的知青群里了。很多的知青朋友都在为我加油打气鼓劲,我为之感动。于是,我也就将这次重走知青路的视频发到我的另外几个朋友群,也收到了很多的鼓励、加油和祝福,使我对完成下一段路程到达目的地增添了信心。
均楚桥历来是一个比较大的农贸集散地,每月的几次赶场更是吸引四方八邻的农民在此交换农产品。原来也是均楚区的所在地,有二所学校醴陵第七中学和均楚中学。每当赶场的日子就有很多知青来到金盆山,或闲逛,或到学校参与打篮球,我当年也在这里打过篮球。我的爱人当年就下乡在这里,也曾去过她的生产队。
当年均楚集镇中心在山下均楚桥,金盆山除了二所学校外好像没有其他单位了。而现在的均楚镇中心已全部搬到山上,规划得比较好各类商业店铺一应具全,真是彻底改天换地了。
餐馆老板听说我是从醴陵徒步走来的老知青很是热情,炒了一碗小炒肉,一碗小白菜只收我15元歺费,店家的这种纯朴厚道让我很感动!
吃完饭休整完毕巳是快12点钟了,我又急忙整理行装出发。从均楚镇出发路面就不大好走了,全是水泥路面,水泥路对长途徒步行走来讲是最不好的路面,因为水泥路面坚硬没有弹性特别伤脚。我从这里出发时就特意降低减慢步伐频率,以减轻路面对脚的伤害。也因为从均楚到高桥我的生产队只有20多里路了,心想怎么慢下午3点钟以前一定可以走到。因此从家里出发时的紧张担心也就放下了,走起来也轻松了许多。
到达长岭㘭
中午12点40分到达高桥的长岭㘭。这里是一个交通要道,到原来的潘家冲铅锌矿,去军山公社,去株洲县的昭陵,到醴陵县城去这里是必经之地。这里原来设有一个湘运汽车站,车站的老房子还在,只是破烂不堪了。从上述各地经过的客班车都在长岭㘭这个小站停靠。小站的站长姓刘,所有的人都叫他刘站长,站里就他夫妇二人打理。这个站虽小但打理得干净整洁,服务特别周到,刘站长夫妇对谁都特别热情,特别是我们知青想回城去,他更是想尽办法让每一个急着想回家的知青登上回城的车。刘站长那热情周到的服务,父辈般和蔼可亲的面容今天仍回荡在我的脑海。
长岭㘭也是原均楚区供销社、粮站、肉食站、药站、农机站的所在地。我和我爱人1974年招工就在这里区供销社工作。现在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这里巳经没有原来的那些单位了。
从长岭㘭出发就算是正式进入高桥地带了。
高桥公社巳经不存在了,但原来的办公场所还在现已改作他用了。
最最可惜的是,我最最想再看看的我们知青原来亲手参与修建的高桥公社创业队的房子。遗憾的是,在早二年被卖掉拆了,建成了一栋很气派的私人住宅。在创业队的原址前看着新建的那栋楼房,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心情一点也不好,拍个自拍照表情都高兴不起来。值得庆幸的是2014年6月我们几个当年在创业队的知青在那里留下了最后影像纪念。
带着没有再看到创业队房子的深深遗憾又继续向石湾大队杨家洲生产队前行。
沿途都是我原来非常熟悉的知青点,每走过一个山㘭或一片村落都会让我重新回忆起当年在这里的知青兄弟姐妹。
一路走走停停,下午2点钟到达黄田大队的沙子塘,这里离我们生产队只有4里路了,也就有一种马上到家的感觉。
站在田野中放眼望去,高桥公社最大的黄谷田垅尽收眼底。田野上一片金黄,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机械化联合收割机正忙着收割稻子,以前的人工收割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再也很难看到农民的繁重劳动场景了。
这里是我的知青好友最集中的地方,很多当年发生的有趣故事都在此时此刻重现眼前。
此刻的心情是特别激动,我终于快要完成这次挑战了。但我的脚步却特别迈不开步伐了,大腿开始酸痛,脚底不知道什么时候打出的水泡也开始疼痛,每走一步似乎都很艰难。在这最后关头,我还是坚定信心,鼓气勇气,克服困难终于在下午2点35分钟抵达目的地高桥公社石湾大队杨家洲生产队。
全程43点3公里,用时8小时40分钟。
抵达第二故乡杨家洲
刚一踏进楊家洲生产队地界,就看见地头有一老农在收割倒伏在地的稻子,我大声地向他打了个招呼,相互都没有认出对方来。直到我在我原住地的邻居家高喊“光爷”的时候,地头传来应答声,原来刚在地头打招呼的就是当年我最要好的林姓农民朋友,我们习惯叫他“光爷”。
俩人见面自是兴奋不已,我和光爷同岁,当年我特别受他爷爷和他父母喜爱。我经常在他家蹭饭吃,他爷爷教会我打草鞋,他母亲教会我编草扇子,他父亲教会我很多农活,光爷经常邀我一起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我在农村几年受他们家的关心照顾最多的,这份恩情时刻铭记在心。
在和光爷聊天时,他说全生产队当天只有他一个人在家,其他人或外出打工,或到外地儿孙家去了。
站在生产队的高处向下望去,想象中的一片金黄稻田丰收的景象没有看见,生产队巳没有了昔日兴旺景象。很多耕地良田已被围起养殖龙虾、水产,很多田土直接就荒废掉,无人耕种打理。现在正是釆摘油茶的季节,而生产队原来满山遍野的片片油茶林已被竹林杂树林覆盖,没人上山釆摘油茶,也没有油茶可摘。
这里正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空心村”。
我站在那里发了一阵呆,心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这种局面的存在合理吗?应该吗?不得而知,不去想它吧。
我们原来的知青点住房在知青都离开后就倒塌了,现在地基上长满了一片茂密的竹林。站在这块住了六年被废的房子老地基上望着从这里长出的竹林,心里翻腾起伏,往事历历在目。
六年的青春年华在这里渡过;六年的酸甜苦辣在这里尝尽;六年的艰难磨练在这里成长;六年的人生宝贵精神财富在这里收获。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怀念这里,我感恩这里,我会永远记住这里的山山水水和关怀照顾帮助过我的乡亲们。我的第二故乡,再见了!
我把这次徒步重走知青路的活动和此文献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
高桥知青:陈大英
2018年10月21日于湖南醴陵
感谢此次活动中为我鼓励加油的圈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