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夏天,曾在南京有过短暂的闲游。两天一夜,没有吃饱。百度的金陵游客食谱没能取悦挑剔的四川味,最有记忆反而是南京深巷里的,毫不起眼的街头小吃。
那时候我并不确定它的名字,想当然叫人家白糖锅盔,回来后朋友才纠正我,是烧饼啦!
那一日,好体力的早起爬了城墙。中华门古城墙下来,导航到网上小有名气的小李汤包,需要穿过一条名叫钓鱼台的小巷子。与秦淮河平行,隔着差不多五十米距离,却是城市发展截然不同的光景。
钓鱼台巷子口有两家店,分别卖盐水鸭和烧饼。
鸭子是这座城市的特色,有夸张的形容是,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快到饭点儿,盐水鸭门口排着七八个人,老板正熟练地斩切,空气里都是鸭油又香又腻的味道。
而烧饼店门口空无一人。店主是一对夫妻,三十多岁的样子。
那店小小的,差不多两米的开间,低矮的旧房子,墙皮是充满了年龄感的油黑。
一眼看到底的店里,简易搭了一块案板,上面放着一团活好的面和一些锅碗瓢盆。旁边挤着一张桌子,夫妻俩守着唯一一个电饭锅内胆的菜盆在吃饭。
门口放着一大一小两口炉子,都摆出了街,小的坐了个铁壶,大的上面是烧饼。整整齐齐码了三摞,圆的、椭圆的,还有长方形的。
看起来是好吃的样子,我买了一个圆形的,才一块钱,还带着热气。
外皮金黄酥脆,洒满了芝麻,很香。酥皮是一层一层的,擀得极薄,略有点蓬松。
牙齿初初碰到外皮还感觉到有点面粉的韧劲儿,一咬到嘴里就碎成渣渣了。白糖馅儿的,都给拷化了,凝在酥皮内里,跟面粉的甜味儿融合后,变成最为柔舒服的甜蜜,粮食里淀粉被炙烤后的清香,咀嚼后更有无穷回味。
三两口吃完了,舌头都有些软掉。才想起跑回去拍照,店家已经吃完饭正在玩手机,见我回来拍照也只抬头看了一眼,并没有一点表情,继续低头看手机。
炉子上还有热气,店门口依然没有顾客。
走过左右发展落差极大的钓鱼台路,终于找到盛名在外的小李汤包。客人已经坐到门外了,门口还听着许多前来吃饭的车辆。
叫了一笼汤包外加一碗混沌,汤包吃了半笼四个,混沌只堪堪尝了一个。略有些名不副实。
后来我在成都街头也多次吃饭过这种烧饼,还解锁了红糖、香葱猪肉和梅干菜馅儿的。
小摊子多出没在地铁、公交站等附近。一个炉子、一张案板还有一根长长的铁钩子,当然还有新鲜出炉的烧饼,很不起眼的配置。
一站到达,匆忙涌来的人群总有的忍不住要买一个,旁的人看到了,又有被勾引着要买一个的,管你饿不饿。
一个又一个,一炉又一炉,不知道几时就卖完了。
很奇怪,我在成都遇到过的烧饼摊主,貌似也如那对南京夫妻一样,不怎么吆喝,也没什么表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