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自己社交能力正常,人也相对善良,一定有一个从小到大都跟自己玩儿的很好的朋友,称之为“发小儿”。这个“发小”不会因为你们上了相隔千里的大学就疏远,不会因为你们收入的多寡就彼此有隔阂,你们的记忆里有同一棵歪脖子树,有同一个学校的老师,同一栋据说诡异的老宅子,有同一条早已干涸的小溪,或者早已荒芜的某一片隐秘的小山坡……
我是有发小的,童年的时候大家一起上学、一起逃课,她家做完作业再跑去我家,我们的父母互相认识,不会担心孩子走丢,衣服也可以互相换着穿。会一起讨论班里哪个男孩子最好看,会偷偷嘲笑那个并不友好的班长。即便各自离家求学、工作,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她唠嗑。嫌弃她的男友如此地配不上她这个女娇娥,嫌弃她为什么不等等自己就急着嫁出去,当她的伴娘,送最大的红包,买最好看的礼物。
我们幸运的是,彼此陪伴着彼此一起长大,不敢告诉父母的,可以跟她分享,不敢告诉新朋友的,可以向她吐槽,日记不能代替她,她可以给我回应,她会拍拍我的肩,告诉我没事。她有了孩子,自己会是干妈,听到被婆家欺负,自己会更愤怒,我分手她比我更难过,我们两家会周末一起吃饭,生了男孩子想让他们做兄弟,生了女儿想让他们做姐妹,一儿一女期盼他们郎情妾意结为连理。她仿佛是你在这个世界的影子,只是过着与自己并不相同的人生,你的所有,她知道,她的所有,你也了解。只要不出意外,你们会一直一直彼此陪伴,直到头发花白,牙齿掉光,还能一起跳跳广场舞。
那时候的情意,我相信,会是一辈子的,因为你们有几十年共同的记忆,即便都活在回忆里,也够余生一起咀嚼……
可是,看现在的孩子却觉得他们颇有些可怜。幼儿园交了一个朋友,结果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告诉孩子,你的朋友要去另外一个学校了,你们不能一起上课不能一起玩写作业,不能一起吐槽老师了……车子里不会再有顺便接回家的孩子,家里饭桌上不会再偶尔多一双筷子……
孩子上了小学,终于又交了新朋友,虽然不在一个小区,可毕竟在一个学区里,还算离得近,偶尔可以彼此串门,他们彼此记得家里的门牌号,记得小区里如何才能七拐八绕地走出来。父母彼此讨论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否太多了,女孩子是不是该报个才艺班,要不要一起学个跳舞。可到了四年级,忽然有个孩子要转学了,爸妈买了最好的学区房,爸妈工作调到外地了,爷爷奶奶不能照顾爸妈要接她走了,房子旧了换了更大的要搬走……好多的理由,朋友又一次分开了……
中学又换学校了,朋友又有了,又有情况,朋友又走了……
朋友回来找她的小朋友了,可是她的小朋友不想出来跟她一起玩儿了,妈妈说你的朋友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不一起玩儿她以后就不记得你了,孩子却低着头说没什么好说了……
在孩子最敏感的年龄,她遇到了好多来了又走的朋友,不停转换的角色,没有谁会真的留下来……你叫孩子如何相信,人与人的情意可以一辈子那么绵长。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都不会一辈子与父母同居,我们要去社交,所有你遇到的人,都会在你的心里,留下一些印记,融到你的血液里,那些来来往往从不真的留下来的人,只会让你相信,人都是会走的,自始至终,我们都应该是一个人……哪有什么永远……,我是不是很可怜呢?我这么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