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因为一本《24重人格》的书,泡在广外的图书馆一鼓作气地看完这本书,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心理世界是那么不一样。《24重人格》是讲一个很正常(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的中年男子有一天突然被发现有跟平常很不一样的表现,而他本人却完全不记得自己有做过这样的事。终于克服心理障碍接受治疗发现,他身上竟然隐藏着整整24个不同的人格。不同于一直表现给外在的人格(40岁,工作努力、顾家),他还有很多不一样的人格(有7岁的被猥亵的小男孩,有40多岁的能干奸诈的商人,有20多岁的同性恋……)在治疗过程中,一开始情况好像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受控制:一个又一个人格慢慢浮现,主格难以控制不同人格的出现。原来,主人公成长的经历中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外婆猥亵,被陌生男子强奸……),每经历一次不愉快的事件,主人公就会分裂出一个人格,让那个人格承受这次的不愉快事件,而主格选择忘掉这件事情。有些人格会一直隐藏,而有些人格会在主人公遇到类似的不愉快事件时跳出来保护我。突然崩塌的主人公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接受了自己有不同人格的事实,他选择通过攻读心理学博士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在家人、治疗师的帮助下与自己体内的不同人格达成了协议。有一幕是说主人公在郊外准备了一个晚餐,一一唤醒了自己的不同人格,与“他们”干杯,与“他们”约定在同一个身体“共处”,但都在主人需要的时候才出来。
《24重人格》就是主人公心理学的博士毕业论文,这本书第一次让我了解到以前觉得可怕的“精神病”病人的世界。不懂心理学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心态不好,怎么会得精神病,但心理学告诉了我精神病人的很多行为是不受他们控制的,他们也是很想要正常地生活的,而他们得病也是因为受了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
后来看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电影,比如《盗梦空间》(大开脑洞地讲了梦里的不同层次空间,而判断这个空间是否是梦的标准是陀螺是否会停下来);比如《催眠大师》(一个很大胆的治疗因为妻子去世有阴影走不出来的心理医生的故事:心理医生同行莫文蔚假扮患者,在被医生徐峥催眠治疗的过程中反催眠,帮助徐峥接受妻子已经去世的事实);比如《美丽心灵》(天才科学家身边有一群他想象出来的人,这些人鼓励他对他委以重任给他一个与现实不一样的世界。被发现心理出现问题的科学家努力克服了困难完成了研究,并最终得到了诺贝尔奖;这部电影说到的是让这种情况的病人发现他们臆想出来的世界是假的的方法是让他们发现那个世界里的错误,这部电影中是“从来没有长大的小女孩”);比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对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里面有很多精神病患者的案例)……
周末去心理学培训呢,了解一些更真实更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比如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小孩的心理不安全感,比如考试焦虑引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比如很多其他称不上“精神病”但会给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的一些“心理问题”。在培训中,不像以前一样看书一样只了解案例和结果,还得到了了解整个心理咨询及治疗的过程的机会,还了解到一些心理调查的方法。更精彩的是,通过课堂点评心理咨询案例方法,让我们了解到一些正确及错误的做法。
对我来说,心理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有些人的行为和心理一致,可有些人的行为和心理是不一致的。但没办法分辨哪些人是知行合一,哪些人不是。对那些行为和心理不一致的人,旁人又无法了解他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甚至有可能,行为人也不了解自己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幸运的是,外在影响就像是雨滴,大部分雨滴会很快被吸收掉,促进心里的花开放。只有持续性密集地下雨,才会在心里形成雨洼,让心里的花无法成长。我们要注意的是,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心里下起了雨的时候,就要准备好“小太阳”,吹散这个让人不开心的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