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着怎么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奇特的一生
每每读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如果我是书的作者,看到的将是怎样的与自己不同的世界,阅读笑来老师的文章,尝试勾勒出老师眼中的世界。猜想一下老师会怎么思考”吸引读者“这个问题。
注:本篇文章主体是由图片组成,佐以少量文字,第一段是文字最多的一节,其余章节大都是图片。
如果我是笑来老师
如果我是笑来老师,我可能会这样思考:(下文出现的第一人称“我”代指笑来老师)
我需要找到读者最需要的东西,我猜想读者中有一群会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可能是自认为的平庸,执行力差,不会投资,对收入不满意,特别是把这些和周围优秀的人比较的时候。总之就是对现状不满意。
面对的是对现状不满意的读者,对于思考”如何吸引读者“这个问题很有帮助,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我面对的就不是一大群行业不同,兴趣不同,年龄不同的读者,我面对的就是对于以上问题都有困扰人群,这有点像吹去表面的浮土,露出里面的硬土。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有一套思考的逻辑。
- 问题出在谁的身上,由谁解决,我能提供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 价值观是选择做什么,而方法论是做好选择的事情。
- 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是价值观的基石,生活中做的选择是这些价值观的体现。
- 培养价值观和做选择的过程中,大脑轮流受着情绪,本能,理智的控制,所以一定不会顺利,如何保持信心坚持下去是很重要的。
我需要从概念作为入口,选择我认为重要的概念,然后把这个对读者讲述概念的过程,变成读者培养理性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们的理性必然后因为接受训练会长大,会变得健壮,健壮到能够很轻易的控制好情绪和本能。
操作系统
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建立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将这些过滤过的概念装载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中,操作系统就具备了升级的可能。
对于概念的筛选可以参照这样一个模型,来筛选自己认为是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概念城市
52周的文章,讲述了很多概念,这些概念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单独一个概念就像一块砖头,砖头之间有了强关联之后,那些砖头就可以组成一面墙,拥有了足够多面墙之后,我就能快速构建出自己的脑中世界。
只要这些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是清晰、准确、必要的,那么脑中的世界就不是脆弱的,摇摆的。
脑中的世界不再是脆弱,摇摆的,那就是一个经得起强拆世界观,回头想想,如果一个世界观经不起强拆,那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最终我的大脑中有了这样的一套系统。这套系统是我默默成长道路上最不能缺少的东西。
多角度看待概念
知道这些概念只是成长的起点,后面需要将这些概念内化,并能生产价值,这样的一个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在知道那些概念的时候,我脑中对于一个概念的印象可能是一个平面的。
最终我需要通过内化、生产价值来从一个立体的角度来理解一个概念。从立体的角度去理解一个概念,就获得了更多的支点,不在依赖一个具体的场景去看待事物,角度多了,知识就能灵活的使用。
启发我正在做的事情
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从2017.5.12至今,简书更新了40篇文章。
只字不差朗读文章
在喜马拉雅上上传了自己的只字不差朗读专栏文章的音频,目前更新了99条音频。
开始关注自己的注意力的使用
期间还尝试做了一个时间记录的工具,文章:用Workflow实现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使用这个工具可以以很便捷的方式生成如下图所示的时间使用清单。
遇见了其他的战友
找到了组织。
最后
我如果真是笑来老师,可能不会写这样一篇文章,更不会做文章中的那些图片,那些图片花哨的像磨洋工,我知道做图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有质量的思考。而这样的一篇文章中或许看不到高质量、有见地的思考,有的只是一些转述和整理。但我知道我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