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1月日本san-x株式会社创作了经典玩偶懒熊皮皮,整天就爱睡懒觉的皮皮看上去胖头胖脑憨态可掬,让人怜爱无比,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仍然拥有无数的皮皮痴迷者。
在南美洲同样生活着和皮皮一样的动物,它的名字叫南美睡熊,睡熊性情温和,以素食为主,因其生理局限性,运动量过大会导致大脑缺氧,引发昏睡,睡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瞌睡中度过,在海上瞌睡可以让睡熊逃避死亡威胁,在陆地瞌睡却成了他们的致命因诱因,面对危险来袭,只有克服瞌睡,紧急逃往大海入睡才是睡熊的唯一求生途径,为了生存,睡熊一生都在和瞌睡进行着悲壮的抗争。
2017年3月4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著名熊类动物专家哈里汉密尔顿教授携带观测仪器来到阿根廷瓦尔德斯半岛,该岛与大陆相连的地下最宽处仅有8km,冬季温度低至零下15℃左右,这使得半岛几乎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汉密尔顿在位于山脚下的地下出口处安营,这里离海边不到10km,视野非常开阔。
第二天清晨,汉密尔顿教授早起在周围巡视,在距营地约500m处,他发现有一团黑色的东西匍匐在地上,不时发出咕隆隆的粗犷低沉声音,根据以往的科考经验,汉密尔顿学生判断这是一头成年的雄性熊,因为雌性睡熊发出的声往往间细而又高亢,体积也较为瘦弱,教授小心翼翼的接近看清这是夹杂着灰色蓬松毛发的大睡熊,两只前足合拢,后足摊开,正趴在地上呼呼大睡,他将这头睡熊命名为多尼,教授知道睡熊的性情比较温顺,就尝试着用手去晃弄多尼,好半天它才勉强睁开惺忪地眼睛,好奇地看了教授转眼间又沉沉睡去,教授趁机在多离左腿上箍装了微型遥感视频头及生物电波传感器。
一周内,哈密尔顿教授陆续发现60多头睡熊,这些胖家伙属体型中等的熊科动物体,长约180cm左右,公熊体重约140kg,比母熊约重30%~40%,全身覆盖黑毛,毛发中夹杂棕色或灰色,前胸点缀着一块白色或淡黄色的S型或者X型斑纹很像美国大片《超人归来》中超人胸前的符号,睡熊脸部毛发较少,舌头又宽又长,熟睡时会不知不觉的耸拉出来。
没人能知道在地球内陆堪称陆地霸主的熊类是如何进化成了温和的动物,每天教授都能看到土生土长的长耳田鼠在睡熊的眼皮底下溜达。这些令内陆熊类垂涎三尺的美味。却得到了睡熊的善待。甚至成了他们的宠物。
有一次多尼从海里叼来海蒿子,放在自己栖身的灌木丛角落里,不一会儿从角落地洞里钻出一只灰白毛色的长耳田鼠,对着海蒿子大快朵颐,而多尼就坐在一旁,慈爱的看着田鼠进食,吃完后这只田鼠就跳上了多尼的背上蹭痒痒,多里很惬意的趴在地上闭目养神。
此后教授经常看到多尼叼来可口的海生植物喂养田鼠,每次田鼠都会在饱餐后和多尼嬉闹一会儿,经过几天观察后,汉密尔顿教授恍然大悟,原来这只田鼠竟是多尼认养的宠物,而且有多个睡熊均有养宠物的习惯。
汉密尔顿还发现,虽同属哺乳类肉食性动物,但睡熊天生心地仁慈,极少捕食活的动物,主要吃水生植物和陆地野果,或者已失去生命的动物尸体,但绝不会猎杀鲜活的生命,对人类也没有攻击性。
三月底,多尼的身边多了一只灰黑色毛发的雌睡熊,彼此形影不离,教授给他取名叫布莱克,多尼和布莱克每天睡眠时间都超过了18小时,每次睡眠的间隔时间往往只有20分钟左右,在瓦尔德斯半岛几乎随处可见一头正在进食,行走嬉戏的睡熊,突然间就躺下睡着了,有的睡觉睡着时仍能下意识的进食,犹如婴儿在吮吸妈妈的乳头,也有的弓着背带着惺松的双眼蹒跚走路,直到被噎着或者撞到石头树干才能暂时清醒过来,但很快又会迷迷糊糊进入梦乡。
一天中午多尼醒来时,发现布莱克不见了,它钻进灌木丛里,叼着一只翠绿色的叶子走出来,顺着海岸线一路缓缓步行,似乎是寻找布莱克大约走了20分钟后脱离停顿下来,看上去要犯困了此时它的嘴巴咀嚼了一会儿,转眼就清醒过来,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每当多尼犯困时,它就咀嚼口中绿叶,很快就会精神大震,然后继续蹒跚前行。一个多小时后多尼终于在海岸边的一个灌木丛里找到了布莱克。
哈密尔顿教授提取了这种树叶化验分析,意外地发现睡熊嚼食的树叶内含有具备高度兴奋作用的古柯碱成分,当它需要行走较长的路途时,会本能地采摘古柯叶,含在口中咀嚼提神。
在瓦尔德斯半岛上还分布着美洲狮这样的猛兽,在漫长的冬季来临之前,饥饿的美洲狮急需进补。
进入4月以来,汉密尔顿教授发现至少有十多头睡熊葬生狮腹,睡熊平时喜欢独来独往,此时大敌当前,越来越多的睡熊成群结队聚集在一起活动,同时每3~5头熊会自由组成临时小队,出行都在一块儿,它们当中总有一头睡熊咀嚼古柯叶保持清醒警戒的状态,当它无法支撑要进入昏昏欲睡状态时,就会扬起前肢,直到把沉睡的睡熊拍醒。
四月下旬的一天午后,汉密尔顿教授正在帐篷里休息,突然听到外边传来巨大的喧闹声,他连忙跑出去一看,顿时惊呆了,十多头美洲狮分散在800m外的山坡上,不时咆哮着俯望山下,而就在山下有近百头南美睡熊瑟瑟发抖,挤成一团,每过十几分钟美洲狮就会发起试探性攻击,几乎冲到睡熊群里,又忽地转身折回,每一次冲击后睡熊群就会往后退缩一段路程,大约十几个回合下来,睡熊预感到群体的力量也无法让自己脱离险境,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转身往山下海边的方向逃去,而美洲狮们尾随缓慢追击者。
汉密尔顿教授顾不上危险,带着摄像仪器在安全距离内紧跟着追逐熊群的狮群,美洲狮并不会攻击仍然清醒的睡熊,因为清醒的睡熊一旦舍命反抗,尖利的牙齿足以刺穿它们的皮肤。
从山坡到山脚,再延伸到海边,蔓延着一大片齐腰高的芦苇地,狼狈逃命的睡熊们从中踩出了一条约20m宽的逃生之路,从山脚到海边足足有10km之远,以睡熊的体力是不可能支撑那么久的,一旦可怕的瞌睡袭来,它们将面临着任施宰割的悲惨结局,果然不出所料,大约有1/5的睡熊在最初的1km就倒下了,灭顶之灾就在眼前,这时候身材高大的多尼突然折回头使劲拍打着那些睡着的或者即将迷旽入睡的同伴,甚至还张开嘴试图把同伴咬醒。多尼的义举让混乱的睡熊们稍稍冷静了下来,较为壮硕的公熊们自觉地留在了最后,担负起唤醒昏睡同伴,保护幼熊的职责。
有的睡熊体质较差,无法承受一入睡就被强制唤醒而引发的脑部强力冲击,脑血管瞬间爆裂,没等到美洲狮下手就已猝死在路上。冷静下来的睡熊们显然不忍心抛弃掉队的同伴,它们使劲摇晃着猝死的同伴尸体,直到明白它们不会再醒来,这才悲号着继续前进,剩下的几公里路,睡熊们走了足足两个小时才来到海岸边,目睹并拍摄了睡熊为悲情逃亡的壮烈场面,汉密尔顿教授揪心不已,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既然睡熊知道古柯叶能让他们抵抗瞌睡,那么在陆地上为何不事先叼着古柯叶做好逃生防范准备呢?
在随后的分析研究中,汉密尔顿恍然大悟,古柯叶中的古柯碱对睡熊具有致幻,毒亡的极大危害,但这种危害要具备两个先决条件,第一,连续摄入量过大,第二,大运动量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后,就会引发大剂量的古柯碱冲击,毒害到全身器官,进而导致受体迷幻发狂致死,睡熊从陆地生存区逃亡大海的距离都在10km左右,这么远的逃亡征途需要不断的咀嚼,并摄入大量等同毒品的古柯碱提神,由于逃亡途中运动量极大,这样一来,古柯碱反而变成了阻止逃亡甚至毒害生命的祸首。也许睡熊深知其害,在逃陆地逃亡时他们是绝不会用古柯碱提神的,而当初多尼叼着古柯叶寻找同伴时行动缓慢的原因也在于此。
事后教授将一头被狮子遗弃的幼年岁熊尸体带回帐篷解刨研究。从而发现了睡熊嗜睡的秘密,原来南美岁熊长期在靠近南极的氧气稀薄地带生活,其脑部供氧严重不足,如果像内陆低海拔平原山区的熊类一样活泼好动,就容易导致其脑溢血或脑部血管萎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睡熊的叶脑长有一个小阀门,一旦他们活动过多,就会促使体内耗氧量增大,脑部阀门就会自动关闭,使得它们立刻昏睡,从而避免缺氧致死的后果,此外,在寒冷地带保持长时间的睡眠状态,能帮睡熊少量进食就能储足生存所需的能量。
面对幽蓝的大海,美洲狮们意识到最后的决战时刻到了,它们不再顾忌不约而同地冲进熊群四处扑咬,多尼和其他少数公熊的野性被唤起了,用巨大的熊掌痛击猖獗的美洲狮,同时用利齿袭击来敌,掩护同伴们逃向大海入睡,一番混战过后,美洲狮们伤痕累累,但它们的战利品是丰富的,从山腰到海边留下了60多头南美睡熊的尸体,足以满足它们整个冬天的需要,而残存的20多头躲到海上沉睡的睡熊,到了第二天早上汉密尔顿教授发现只剩下15头,那些消失的睡熊显然是因过度劳累立即而葬身海底了。
7月入冬后以后睡熊需要进入大海长眠到12月,一般来说,陆生哺乳类动物在冷水中体温会急速下降,但教授经过观察得知,睡熊的体温只会下降约四度,不过心跳速率会减缓75%,这将使它们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一旦睡熊入睡海中它就不再进食,只依靠体内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当体内的脂肪燃烧时,新陈代谢会产生毒素,而睡熊特有的细胞系统会将这些毒素分解为无害物质。再重新循环,利用这个循环机制,让睡熊可以整个冬天都待在海水里睡眠,不再进食,饮水,甚至不需排尿,在入海的最初几天多尼和其它睡熊们一样,在离海岸线大约两百米的浅水中扯捞海藻缠绕在身上,这是因为当它们睡眠时,会遇到从身边穿游而过的尖嘴飞鱼,其钢刀利刃般的尖嘴很容易划伤皮肉,血腥味会引来鲨鱼的袭击,而海藻一能保护其身体免受伤害。
7月下旬的一天,哈密尔顿教授打开高倍望远镜和多离身上的遥控摄像头发现睡着的多尼总能保持鼻孔朝上的姿势,偶尔会翻转身体,但很快会像不倒翁一样回转到正面的仰面睡眠姿势,睡熊在水里睡觉为何不会淹死或者沉入海下?汉密尔顿教授通过多尼身上的生物电波传感器观察发现多尼使用了一半的大脑睡眠,一旦进入深睡阶段,这一半大脑就会关闭,而另一半大脑开始操纵身体平衡,即使在睡梦中,它的眼睛也会偶尔睁开无意识地茫然四顾。
瓦尔德斯海域的海水十分冰冷,以至于连鲨鱼都不愿长时间逗留,这里唯一的肉食海兽是虎鲸,对睡熊来说,幸运的是虎鲸并不喜欢吃那些看上去已经死去的动物,而睡熊们一动不动地躺在海面上,使得虎鲸对它们也毫无兴趣,因而海里对睡眠中的睡熊是相对安全的。
到了12月南半球的夏天,教授在考察地域内的海水中发现仍然活着的睡熊,包括多尼只剩下8头了,随着浮冰的融化睡熊们终于闻到了夏天的气息,多尼像蚕一样率先破茧而出,回到岸上,短短的两三天里,所有在海里冬眠的睡熊全部苏醒了,在整个12月,幸存的八头南美睡熊和半岛上其他活下来的睡熊一样疯狂觅食,为即将到来的交配季节做准备。
2018年1月正是睡熊的发情期多尼和布莱克进行了一次完美的交配,半个月后布莱克进入了妊娠期,睡熊的妊娠期从3个月到18个月不等,差异十分惊人,在气候温暖,食物丰富的年份,熊爸爸和熊妈妈就会速战速决,只需要三个月就可以生下熊宝宝,但是如果环境不好,敌害猖獗,熊妈妈的内分泌机制会自动推迟临产时间,甚至可以经过两个冬天的孕期才生下熊宝宝。
五个月后布莱克顺利的产下一个雌性小睡熊,小家伙出生后一个月就能独立生活了,令教授惊讶的是,一对睡熊一年只交配一次,然后熊爸爸和熊妈妈就开始和平分居,看上去就像离婚一样,可到了下一年的生育月份,它们就会自然复婚,重新生育下一代。睡熊的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如果他们来年找不到昔日伴侣,余生就会在悲戚中孤独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