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学到一个读书的方法: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所以暂且想到了一个主题:解决问题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着手。手头资源有限,在芭芭拉·明托《麦肯锡金字塔》和成甲《好好学习》中,一个涉及解决问题的逻辑,一个涉及解决问题的深度。现在认识较浅,只能说有个大体框架的意识,毕竟要结合案例来分析。
(一)解决问题的逻辑
案例:一家公司,30年来一直用一种屡试不爽的方法销售需求量大的产品,即先由销售人员列出潜在客户名单,写好针对潜在客户的推销信,然后邮寄。公司销售额每年增长约10%。但到了今年第四季度,种种迹象表明销售将减少10%,而不是增加10%,要怎么解决问题?
⒈界定问题的框架需要你回答以下3个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点/序幕 + 困扰/困惑)]
我们不喜欢它什么?(非期望结果R1)
我们想要什么?(期望结果R2)
⒉把“界定的问题”写成序言
疑问涉及好几个层面,例如面对R1到R2的差距,应该有什么解决方案?有了解决方案,该方案是否可行或者是如何实施?不可行或没效果又该做什么(可分为几个层次)?
写到这想到了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拥有强大的心智力量的人面对“上司的愚蠢”是如何思考的:
3.总结:⑴界定问题的4个要素分别是:
切入点/序幕(Starting Point/Opening/Scene)
困扰/困惑(Disturbing Event)
现状,非期望结果(R1, Undesired Result)
目标,期望结果(R2, Desired Result)
⑵ 把要素写成序言的六个方面
(二)用认知深度来解决问题
案例:有人问:为什么北京房价那么高?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分析:1.形式: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思考方式:,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效果: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有深度的回答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这里涉及到成甲提出的“临界知识”,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从某种角度上讲,学习就是为了分析、解决和预测问题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