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节都要给各种亲戚朋友去拜年。某某亲戚来过我们家,给了我多少红包,那么同样的,我们也要去拜访他们家,还对应的礼,给对方小孩一个对应的红包,这叫还情。
上一辈人特别讲究人情世故,而小辈会觉得特别麻烦,别人来过咱们家,咱们就必须去他们家还情,还得挑选对应的礼,准备对应的红包,费劲,且刻意……
世界上发展出的任何一个东西,社会当中形成的任何一个习俗,人情世故中形成的一些惯例,它在最初的时候它是有善意的,它是有爱的冲动的。
谁家孩子结婚,我们去庆祝一下;谁家生小孩,我们去庆祝一下;看到孩子表达一下祝福,给出一些压岁钱,也表达一下对孩子父母的重视、表达一下亲近;过年了去探望一些长辈。这是在行为当中设立一些标准,它最初是有爱的动力。
但是这种爱的冲动很容易发展成罪疚。那些出于善意发展出来的标准,成为一个评判的标准——如果你做了,大家就说你好;如果你没做,大家就说你坏。慢慢变得:大家谁也怕别人的那张嘴,谁做什么事情,谁都怕别人说。大家出于恐惧、出于讨好、出于要别人的接纳,然后就发展出很多空洞,但是又矛盾的事情。
有几个朋友,妈妈其实并不想见他们,但是又担心得罪对方,怕被别人冠以“小气”“没有人情味”等名头。有些走亲戚、访朋友,已经变味儿了,不再是出于增进感情、送温暖了,像我妈妈这样,无走访之心,行走访之形,心里还一堆无奈,真是做了事,送了礼,见了朋友亲戚,还闹得自己一堆不开心。
这种看中形式,不重视内涵的事情在过节期间的人情世故上还真不少见。特别是我妈妈这一辈人,不敢大胆表达自己内心,怕得罪人,爱面子。很容易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局面。
于我呢,也在不断探索,跟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把时间和经济成本尽可能花在有效的社交上,“温柔”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要走就出于亲情的亲戚,要访就访出于联络感情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