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小说创作,不禁想向大家由心一问
“对于自己而言,忠于本心的创作,究竟是什么?”
或有人听信了如写作能赚钱这样的话语,将这当成发财的路径之一,也有人心藏大世界,只想与众分享以及乐于创作,为求达到自我的满足,那么你呢?
这一次,我们来浅浅地谈一下关于小说人物创作的那些事情吧。
人物,是牵引着整个故事走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系列能够催动故事发展的角色,故事必然无法顺利往下发展,所以在人物的塑造上,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那么大家在创作人物的时候,大多是以什么为准则的呢?
在我认知里,人物的创作往往出于以下几种
1. 由作者所见所闻引发,作者希望将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融入事件当中,再重新复述,此时的人物有可能是因为作者想通过一个并不存在的人物,对该事件作出作者自己本身不敢做,或当时未做而事后耿耿于怀的行动,触发一个自己乐意见到的局面,以此说明自己可能遇见得到的一种发展。
2.人物本身存在原型,这一类的人物,通常发生在作者身边,或是作者见过并且引发了自己强烈意愿想要改变原型的冲动,借助自己的文字将自己所期望得到改变的人物,按照自己想要加注在角色的情形,加以创作。
3.作者想要变成的角色, 这第三种有可能是很大一部分人潜意识地创作的真意吧,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或缅怀错过的时间、人物、事件,因为想要“回到过去”、“改变结局” ,所以替那样的“自己” 添加了许多想要的元素,将故事重新塑造。
1
在《生化危机`终章》里,艾丽西亚`马库斯是一个患有早衰症、通过外因强行控制生命的年轻女人,正是最青春的年纪,却因为身体过早的衰败而不得不终日活在轮椅和医疗设备、药物底下,痛苦不堪。
相信看过《生化危机》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本片的女主角爱丽丝是一个经过反复实验、反复克隆的克隆人,而她的本体正是艾丽西亚`马库斯这个患有早衰症的挂名保护伞高管,就连那个令人生惧的智能系统小妹妹的外形也是艾丽西亚·马库斯。
原来生化危机里的故事,源自于艾丽西亚·马库斯,而引发生化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为了治愈她的药变化而成。艾丽西亚因为自己患有早衰,内心无比痛苦,也有着和别人一样向往的种种事情,于是在创造爱丽丝时,她在她身上加注了自己所期望拥有的东西,例如矫捷的身手和美丽的容貌。
在《仙剑奇侠传3》中,夕瑶作为天上的神仙,不被允许神仙之间的感情,夕瑶心仪的飞蓬将军是一个实打实的高手,还有一个切磋狂重楼打友,沉迷切磋根本没有时间恋爱, 而且更重要的是,天上也不允许他们这样的私斗,所以飞蓬被老大踢下凡界去了。夕瑶自己无法离开必须要守护的神木,只好偷偷摘下一棵果实投下人间,让神木果实变化的雪见代替自己陪伴在转世的飞蓬身边。
虽然这两个例子都是从作品里面举出来的,但是这两个例子也算是较好地说明了,本体与复制体之间的因果关系。
2
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或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相信每一件都能带给人一种具有自己个人强烈情绪的感悟和看法。
在纪录片《生门》中,导演通过实拍医院里各位准父母在面对自己即将降临世上的孩子时,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和反应, 这一类的作品真实地将一件事赤裸裸地展现在了看众的面前,生生向看众们展示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画面。
也有诸如《东京审判》、《盲山》、《唐山大地震》等有真实实例作为背景并加以创作,为了体现其中撼动人心的种种场面而生,正是因为这样一件事令作者感到了震撼,而作者本身也想与大家分享自己亲身体会到的震撼。
也有因为身边有令自己十分动容或难以忍受以及怒其不争等情愫的有真实原型存在,作者希望能够改变这个人、或因为这个人而感动,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构架,将他们重新包装,塑造成新的人物,述之更多的人。
3
俗话说“创作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情形,各人自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若以平淡无奇的闲话家常,或许身边的人并不会轻易接受分享。在传统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批判文学并不少见,作者通过笔下的人物,讲述令自己感到不满的时代,利用自己笔下的人物,冲破自己不敢冲破的墙垒,借作品讽刺自己想要批判的事物。
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的了解,根据当代人群的活动思维与方式,利用自己对文字的塑造功力,或控诉或赞扬,倒也是人物最终需要到达的目的之所。
4
我曾经听见过一种声音,是说一个作者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她/他的行事方式自会无形中透露着这个作者当时所处的状态以及为人处世。
在诸多被诟病的作者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该属于琼瑶奶奶了。
据闻琼瑶奶奶在创作《一帘幽梦》、《新月格格》等作品的时候,正巧也与作品中人物几乎差别不大, 至于琼瑶奶奶的剧情走向如何,我们并不细说,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去留心一下看看是否确有端倪。
另外还有一位似乎也有些名气, 那位就是《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有网友扒出了她的所谓黑料,又有网友表示正巧也能对的上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添加在人物身上的种种小细节, 其中最为醒目的吐槽莫过于说她们的便是:
“只有有心计的人,才会写出那么有心计的角色。”
“她笔下的人物三观不正,正如那个时期的她一样。”
类似如此的言论,不在少数,那大家以为呢? 在自己身上或其他作者身上可否有找到同等情况出现?
不如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