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失控原著精髓(2.1节)
一、一个站在上帝视角看世界的人
在我办公室的窗下,蜂箱静静地任由忙碌的蜜蜂进进出出。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影映衬着蜂箱。阳光照射下的蜜蜂如弧形的曳光弹,发出嗡嗡的声音,钻进那黑暗的小洞口。此刻,我看着它们将熊果树花朵今年最后的花蜜零星采集回家。不久雨季将至,蜜蜂们将躲藏起来。在写作的时侯,我还会眺望窗外,而它们此时仍继续辛勤劳作,不过是在黑暗的家中。只有在晴朗的日子里,我才能幸运地看到阳光下成千上万的蜜蜂。
养蜂多年,我曾亲手把蜂群从建筑物和树林中搬出来,以这种快捷而廉价的方式在家中建起新的蜂箱。有一年秋天,邻居砍倒了一棵空心树,我用链锯切入那倒下的老山茱萸。这可怜的树里长满了癌瘤似的蜂巢。切入树身越深,发现的蜜蜂越多。挤满蜜蜂的洞和我一样大。那是一个阴沉凉爽的秋日,所有的蜜蜂都呆在家里,此刻被我的手术扰得不得安宁。最后我将手插入到蜂巢中。好热!至少有华氏九十五度(摄氏36度左右)。拥挤了十万只冷血蜜蜂的蜂巢已经变成热血的机体。加热了的蜂蜜像温暖稀薄的血一样流淌。我感到仿佛刚刚把手插进了垂死的动物。
将蜜蜂群集的蜂巢视同动物的想法姗姗来迟...
在失控的开篇里,KK并没有些长篇大论试图证明些什么观点。他只是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忙碌的蜜蜂静静发呆,对于习惯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我们来说,又何尝花过时间这样思考呢?大部分人只看到了蜜蜂,就转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罢了。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也未曾认识过这个地球,这个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为什么会这样存在,我只是被告知:地球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生命源于海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猴子到人类,优胜劣汰,这一切仿佛无比正确的结论描述了这个世界,偶尔感觉有哪里不对却不知从何谈起。
好奇心,是一个小孩从无知到智慧的必要条件。在不断的“为什么”中,每个人慢慢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被问及的问题我们都有一个自认为的答案。我们在网上发表的观点异彩纷呈,往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赞同比例。
在第23章中,KK用一个案例提到了这件事“大片无知的荒漠中横亘着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知识山峰。山峰是正反馈和吸引子带来的效果,而中间的荒漠地带,则是“无知生无知”,在一无所知的领域,人人都避而远之,于是更加一无所知。进一步,由于无知的本性,我们更加无法知道自己所拥有知识的缺口。”
每个人在构建起自己更高层的知识体系时,都会不自觉用某个“基础知识”来尝试认识更高层的知识,如果符合,那知识的山峰就会高一些,如果不符合,则会尝试磨合(拓展基础知识,让山峰的根基更广一些)。
在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所描述的正是这一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或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人的知识体系是同化-顺应-同化-顺应的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相互交替。(同化:吸收并结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知识体系无法解决该问题)
当我们构建起一个足够解决大多数问题的知识山峰时,我们就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专家,同时也由于对某个山峰的发展而荒废了基于“无知地带”的发展,于是“无知生无知”。但当问及某个问题时,大脑基于知识体系的综合思考后,我们却可以给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结论。特别是在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思后,发现我缺乏了理工科的基于数学、严谨实验等精神,这也许是我在分析事物的时候总感觉自己缺少的东西。
嗯,好像离题了,其实上面这一大段只是为了证明我第一段所说的,我们以为自己认识了这个世界,但其实对这个世界好像还是很无知。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这些答案能“解释多少事情”(正如我们教科书里对进化的认识是“优胜劣汰”,然而达尔文后来对自己的观点也更新了很多很多,例如有人提到的短尾孔雀生存悖论。后有人评:能解释的事物越多,越说明它什么都不能解释)。
而这种“能解释多少事情”的知识体系有个通俗的名字:世界观。我认为《失控》能解释的事情非常多,因此也就有了这篇的题目“一个站在上帝视角看世界的人”,KK通过这本书解释了很多原本很难解释的问题,那时在我开始读《失控》时,我的大脑内仿佛多了个“F5”按钮,世界观一遍一遍地刷新,那种如同上帝一般看待事物的感觉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二、重新梳理《失控》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书籍和各种笔记,我把整本《失控》所有章节梳理为以下三大模块,其中标红的部分是我体会较深的部分,会在本章或者第二章重点讲一讲。这也意味着我终于把繁杂难懂的失控读通了,小小地自豪一下...
在重新梳理《失控》时,我所用到的梳理方法就是上面所讲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也是失控中“嵌套”的方法,也就是将能解释所有东西的,或者说用于构成上一层知识的,作为底层也就是知识体系的基础。在我写书的过程中,这个思维导图也是随时更新的,具体参考各自章节,写完之后会更新总导图。
因此,我认为《失控》的基础世界观有三点:分布式、嵌套、递归反射。通过这三点,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对生命的讨论,一些基于基础世界观,但略有区别的、世界观更高级的表现。所以你可以看到在第一层级里分别是:基础世界观——生命本质——人类造物。从基础法则,到生命法则,最后到机器法则,一层高于一层,也解释了失控从生命到人造机器的思考过程(其中在“生命本质”的二级目录中也遵循了这一规则,粗略分为生命本质-生命特质-机器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