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在芒果卫视,有一个节目叫做《变形计》,节目组的导演通常是把一个挥金如土,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和一个皮肤粗糙,勤劳却毫无见识的乡村小男孩做交换的14天生活,用两种错位的人生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
和大部分人一样,或许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刚开始觉得这个节目很是新奇。老实地说,节目在节奏,笑点,煽情上把握得很好,但不到几期之后,我越来越地讨厌这个节目,甚至觉得想出这个创意的编剧没有人情。当时我还不太明白,我为什么对一个综艺这么反感。直到我跟我闺蜜聊天说起这个事情。
我闺蜜那个时候是在读研究生,家境不太好,所以边工边读。她做的兼职是给别人做家教,给小孩补习功课。有一年暑假,她去给一户人家的小孩补英语。
按她的话说,那户人家的女主人带着珍珠项链,手上带有翡翠戒指,手腕上带着一对翠绿的镯子。家里有3个居家佣人24小时服务。可是在这样好的生活条件下,女主人依旧满怀愧疚,因为她和他爸把儿子撇下,整天忙于生意和应酬。儿子给他的姑姑带,由于缺失父母的爱和疏于管教,他在初二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一步一步下滑。
第一次见那个孩子,闺蜜觉他面目清秀,瞳孔带有灵气,却也有着大多数14、5岁孩子都有的叛逆性格。他对待我闺蜜的态度是平淡甚至可以说是冷漠的。闺蜜知道如果按普通的教学程序直接开始英语教学,她俩可能根本无法交流,于是闺蜜选择了男孩最喜欢的游戏来切入话题。
果不其然,那个孩子对她慢慢放下了戒心,她也开始慢慢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他是个标标准准的富二代,过着无比安逸的生活,用着最时髦的手机,唯一的爱好就是打游戏,而且向游戏账号里面动辄几千、几万元的充值。
我跟闺蜜聊起这件事的时候,正好那段时间《变形计》热播,不由地唏嘘。尽管闺蜜的家庭条件不太好,但也不算太差,还没有到住泥土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那种程度。可是在巨大的财富差距面前,阶层就像一道道鸿沟,生生将人划分出一个个等级。
她说:我自认为我的三观还算正常,但我在那种情况下,看着自己淘来的十几块钱的帆布包,我感觉到了自卑。我甚至都觉得我不配走进那扇大门,然后突然想到,我要是能有这种生活该有多好。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这么讨厌一个综艺。
我开始觉得《变形计》的导演和编剧是残酷的,甚至缺乏人性或者常识。连我们这种普通人真正意义上认识到阶层的巨大鸿沟的时候,刚开始都难以平复,之后是羡慕。
《变形计》最俗套的情节是把一个连小县城都没去过几次的农村少年,强行地拉出底层,进入一个光鲜豪奢的家庭充当成员。当他见识到繁华都市里顶层的教育资源,当他看着富二代们生来就拥有的奢华生活的时候,当他回望自己过去的十几年的贫穷岁月的时候,就算是个普通人恐怕都难以接受。此时此刻,从穷苦家庭出来的他,内心又该如何平复?
十五天之后,富二代们体验了一下最底层的生活,导演会目的性地让他们变听话,变懂事,以此来博取观众对于节目的好感。然而等节目结束,富二代们回到了原本的生活中,他们依旧会挥金如土,灯红酒绿。
也是十五天之后,寒门子弟依旧回到起点,体验过富二代们顶尖的教育资源,看到那个破烂的农村学校,他也体验过豪车别墅美食,再看见那个连肉都不能常吃的家庭,他怎么接受这一切?
格局应当是渐进式地打开,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凤凰男。
而导演组为了节目的效果,生硬地将他们与富二代互换生活,重新组合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世界。他更有可能努力,也是更有可能会后悔降生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以前初中做考试题的时候,有一篇阅读我印象十分深刻。故事讲的是,时至中年,当鲁迅遇到幼年时期的好朋友闰土,那个带着银项圈的闰土已经不再有灵气,显得沧桑而一口一个“老爷”。闰土和他形成路人,标准答案说的是封建礼教对于人的迫害。但现在,我是不信的。
闰土出生时候那种阶层的基因已经生长在骨子里,一开始,故事的结局就注定了。
非常喜欢余华在《活着》中对于苦难的描述,“也许是苦难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只是道听途说般只记得零星几点。”
贫穷就像一颗种子,默默地根植与内心深处,像刻入骨子里的基因一般,如影随形。大多数可能,下当你遇见不公,就会抱怨老天,如若你幸运地踏着万千寒门子弟的骸骨成为凤凰男女,当你某一天遇见那些曾经跟你一样贫苦吃不起肉的少年的时候,你会庆幸,但是每每想起,依旧心有余悸。
贫穷有多可怕?
贫穷会让你时时刻刻如履薄冰时,在有机会的时候不敢出手,略有起色时仍担惊受怕。若是遭逢劫波,一不小心,就死。死在最阴暗的角落里,连个喊冤或者哭泣的机会都没有。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