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九华山,今天就到了查济。
早起,并不急着走。上午在九华山下的九华乡所在地柯村转悠了大半天,这里建成了很大的大愿文化主题公园,几十米高的地藏王菩萨在太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几公里之外就清晰可见。只是可惜地藏王菩萨面朝西,上午在前面拍照逆光。在菩萨的东边有一个九华佛学院,我们保安商量说进去看看,看我们来自远方,他破例放我们进去了,来到菩萨的后面和侧面,在菩萨的脚下仰望,感到菩萨特别伟岸。
十点多钟,从九华山直奔黄山,我们不走高速,有意体验皖南的盘山公路和观赏沿途美丽的景色,省道县道和乡道交替转换,虽说回头弯一个接着一个,但路面良好,开在路上,有点刺激,但更多的是惬意。
路上,“查济”字样映入了眼帘。这是我们计划中的第一个游玩的皖南古村落。在前往查济的途中,“苏雪林故居”也应映入了眼中,要弯几公里。我知道苏雪林是北宋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34代孙,民国著名的才女。留洋后回国,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后移居台湾,并且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活了103岁。在她的故居村前,一字排开了五座牌坊,村落也是典型的皖南传统民居,只是不大。其故居所属的永丰乡的永丰村,都是北宋末年苏辙的后代定居地,保存有28处古民居,其中有苏雪林故居及书屋海宁学舍、苏氏宗祠、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也在这里。
参观完了,吃了午饭,再奔查济,很快就到了。查济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是目前为止,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据说现在还住有4000多居民。
查济古镇原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随便一处建筑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查济古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查济之美在于它的粉墙黛瓦,三溪蜿蜒清澈长流。风雨斑驳的白墙深院、飞檐翘角的古民居,简约得只能说大方,只用几根线条,就能勾勒出几百年乃至千年的文化。行走在幽深曲折的青石板巷道,仿佛走进了一幅陈旧古老的水墨画中,携着淡淡的古韵,怀着如水的心境,流连在古村中,游客有很多,更多的是来此美朮写生的学生。妻说,来的太值了,真没有想到它有如此之美,把图片微信发给丫头,丫头说这地方我来过,我也来写过生,太熟悉了,也勾起了她的回忆。
查济位于泾县之西,东临太平湖,南与黄山接壤,西与九华山毗邻,是我省著名的两山一湖的金三角风景区。查济最早建于唐朝初年,始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距今大约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古村落的民居是历史的积累,据说在唐朝之前,这里本无村庄可言,唐朝初年,时任宣州、池州刺史查文熙,在这两个地区往返之间,途径查济,看到这里山明水秀,风景优美,被这里的山水所陶醉,晚年退休以后,从山东迁往查济,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查姓人氏也随之来到了这风景诱人的地方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查姓的支系逐渐庞大兴盛,后称为“查村”;另一个是为纪念查济人祖籍山东“济阳府”,俗称“济阳村”,两村以村中的溪流许溪为界,溪流的左岸是济阳村,右岸以姓为地,那就是“查村”,后人把查村与济阳各取一个字,合称“查济”。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里的查姓人氏最多,有七万人之多。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绵延数公里,成为皖南一带具有相当规模的村庄,像是上天无意间遗留下的一块碧青色的璞玉,淳朴典雅。
今天的太阳好大,妻和我都晒得脸色通红,边走边看边听,听导游如数家珍般地讲着查济的历史掌故和传说,喝古老的民居里老人做的豆浆,看雕梁画栋的小姐绣楼,欣赏着美朮写生的学生们的画作......和妻在小桥流水边悠悠地走过,我们不急,我们细细的观赏,一股温暖的惬意从心头丝丝划过,感觉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