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lili,亲爱的年少青春,想这样认认真真地回忆一下过去,把所有的后悔、惋惜、留恋、愉悦、思念都释放,然后,然后,放下,轻轻松松地向前向前。
是怎样开始的呢?年少不知愁的无忧无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描下第一笔重墨的呢?还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着另一个决定,从一开始就是第一笔,从第一声啼哭、第一次开眸,从父母的结合,从抗日战争,没有起点。那就从第一次开眸开始吧,第一次感受阳光,第一次感受感受,第一次感受自我。
最近总是在想,我和lili的追求那样接近和相似,是她影响了我还是我影响了她,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巧合。不管了,反正也理不清楚,反正自己现在就是这样了,反正一路跌跌撞撞懵懵懂懂成了现在的自己。
小时候,童年,能记起的都是愉快的往事,那时候的中国虽然落后,但是四处都是蓬勃发展冉冉上升之势,那时候家里面虽然穷,但是父亲生意好,爸妈都年轻。父亲去镇上进药会带着我,摩托车后面除了药箱还有很多好吃的。小学的美术课的作业,父亲会陪着我做,然后评价觉得很好。母亲会带我和弟弟去市里的公园看菊花展,家里面一日三餐很简单但是母亲会定时给我买定量的巧克力。
是什么时候开始现实的呢?是因为政策吗?是因为国家的发展吗?小学毕业的那一年是2005年,国家怎么了呢?还是步入青春期的我关注点不一样了?不知道。
lili是我小学的同学,好像从一开始就是,但是是从五年级开始我才认识她的。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当了班长,因为五年级的期末考试考得很好,然后第一名没有和我分到一个班。那时候我还单纯善良,当班长自然而然地觉得所有事我都有义务做,但是也开始有一点点虚荣臆想的症状了,模仿偶像剧里面的女主喜欢淋雨,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敏感善良,逮着同学偷挖自己的花也不是直接质问而是装傻询问给她台阶下,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单纯善良的,班级里一帮一的时候超级投入,看着对方不学习自己超级担心的。但是从更加农村的地方转来的同学里有的显得很早熟和成熟,气氛往往不是人多的那一团带起来的。但是lili跟他们不一样,还有两个女生跟他们也不一样,他们那时候就成熟有主见,自己就知道学习,知道成长,但是和她们的联系很少了,只知道都混得很好,其中一个保了985的研究生。同样的研究生,保送生跟考上的对我来说完全不一样,因为保送生意味着从大学一开始就努力学习,一直很优秀,这些人明白自己明白社会,有自制力,有计划,有想法。
我的敏感让我可以看到很多事,但是我懒惰的性格让我没有自制力和行动力。
lili那个时候算是留守儿童吧,跟爷爷奶奶住,离学校有接近一个小时的乡间小路要走,所以她中午就在离学校近的亲戚家吃饭。lili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妹妹要大一点,他们仨年龄相差都只有两三岁,所以lili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三姐弟都在上学了。亲戚是个剃头匠,是lili爷爷的远房兄弟,在乡上有个二三十平的房子,在大路边,房子里面靠里一点是张床,靠外面一点是一张桌子,亲戚就在门口帮人理发。门边有一个独立的蜂窝煤灶,是蜂窝煤吧,太久远了,记不清楚。反正就记得有一次中午在学校耽搁了回家晚,路过的时候刚好遇到lili在用那个灶炒莴笋片,他们三姐弟好像中午只吃那个菜,幸好独立灶比较矮,不然小学的lili肯定炒不了菜。
我家就在乡上,离学校很近,早上我会把红薯稀饭给爸妈煮上,然后拿一两块钱去买包子或者馒头作早饭。那时候方便面刚刚流入农村吧,只知道是方便的面条,母亲还给我买过一箱让我早上煮来吃,现在是完全不想我吃那些垃圾食品了。
小升初的时候,对孩子的教育、学校的质量的重视从城市普及到了农村,乡上的九年制义务学校初中部的升学考试考得不好。lili去了县城的最好的初中,而母亲不放心我一个人去外面的学校读书,觉得没人管教我会学坏,所以让我去了临镇的九年制义务学校,那里有个亲戚在学校里面教书,吃住也是在亲戚家里面。
现在看来,那是一个分水岭吧。
亲戚是个很死板且固执的人,初中的我可能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去跟她争执,三分之一的时间去追星,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和生活。庆幸我只和她朝夕相处三年,庆幸她只是我的亲戚不是至亲。
记得那个时候lili经常给我写信,讲一些她在学校的事在家里面的事,具体是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就记得有一次讲她和她妈吵架,她妈扇了她一巴掌,因为角度问题她流鼻血了,她妈妈发现了又和她抱头痛哭起来。应该是初中时候的事吧,她高中也经常给我写信。为什么记忆这么深刻呢,可能是因为我和母亲从来不会有这么深刻的交流,母亲会打我,但是只会疼不会流血,也不会和我抱头痛哭。我也经常给她写信,但是那时候就很虚荣和臆想了,全是些“华美”之词,写我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珍贵,我多么喜欢她这个朋友,但是很少写实际的生活和感受,就像觉得笔友这个事儿很文艺,但不care笔友之间该交流些什么。期间其实还挺不能理解她为什么坚持给我写信,自己有时候完全是觉得有人给自己写信很有面子。
快毕业的时候她约我一起参加临县一所中学的自主招生,我之前完全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听说过自主招生这种事,但还是答应下来给我妈讲了。我妈当时也没有听说过,刚开始好像也不太同意,还说我不要“心多烂肺”,我其实也没有太想考,因为完全没有概念。不过后来母亲同意了。那个学校特别大,硬件设施特别好,像偶像剧里面的学校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复习,而lili在寝室午休的时候也在看书。出的试题也跟我在学校做的完全不一样,我甚至都不知道它在讲什么。最后lili去了那所学校,然后我去了县城的中学。
一个大山孩子(小学自己简易灶炒莴笋片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到全球60的博士
追忆过去就是为了放下,然后放眼眼下
应试教育的无聊,中国的就业对教育的要求的合理性
全球60Vs自贡镇子上的公务员
。
双一流的预算公布了,双一流并不是指一个名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投资、建设,主流。
最后悔的是蹉跎吧,白白流逝时光,就算谈恋爱、看小说(不应试但是长见识,也不是那种没有内涵的言情小说)、看电影(研究)、社会实践,都好过荒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