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
记得旧时遥,喜看阿婆纺线纱。瓦凹泡新茧,院内惹雏鸭。而今人长大,心绪淡若茶。
记得旧时小,爱卷丫小衣襟角。檐底蹲蚁巢,树上共攀枣。而今人长大,心情恍比潮。
记得旧时淘,总嫌先生讲乖巧。车马混鱼龙,睁眼乐妖娆。而今人长大,心思飘成草。
记得旧时闹,偏要哥哥教捉虾。墙角挖青苔,梢头斗知了。而今人长大,心湖荡起潮。
儿时的友谊很单纯,只要有共同爱玩的游戏,便能够凑在一起玩。我家住在一个镇子上面,离学校很近五分钟的路程,镇上的小学和初中在一起(后来为了方便管理,修了一堵墙分开成两个学校),附近和我同龄的小朋友挺多的,我的童年过得很无忧无虑。大家一起从小学读到初中,我的成绩从来都是中等,从未给家里拿过一张奖状,但也从未叫过家长,是老师家长眼中的乖乖女。可是直到初中的快慢班分班以及小升初乃至后面的高考,让我和朋友们在成长路上慢慢分开甚至渐渐走远,乃至到现在几乎断了联系。
刚读初一时,学的第一课便是现代诗人王家新创作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为我们开启了幻想山外世界的大门,在我们那个被大山包围的小镇,大家从小学读到初中,从未离开过。在学习过这首诗后,我和小伙伴们爬上最近一座山的山顶,在山顶大声呐喊,“山外的朋友,你们好吗?”回声不断,大家的欢声笑语也没有断过,嬉闹了一下午,天渐渐黑了下来,大家恋恋不舍的回了各自的家。
往后的初中生涯,小伙伴们有的擅长文科性课程,有的擅长理科性课程,和他们一比,我的成绩还是中等的,不上不下。 我还是那样的不起眼,但是我还是很开心,没有把成绩放在心上。直到初三的分班,我和小伙伴们不在一个班了, 我的成绩不足进入快班进行加强学习。我跟不上老师的思维,不一会便发呆去了,在初二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了前兆,那时纵使我周末努力学习,也还是有些吃力。和小伙伴们不在一个班了,大家虽然见面还会打招呼,但是大家的联系也渐渐少了。
整个初三一年,我已经很努力学习了,那时我第一次明白“天赋”这个词的含义,我想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女生,我只要努力了,便不后悔。中考结束,小伙伴都考了县一中,感觉整个世界就我一个人被抛弃了,那时我甚至不敢出门见人,感觉大家看我的眼光都是鄙视的。小伙伴们欢欢喜喜的拿到了通知书,我不想去读卫校或者职高,我求了爸妈送我去隔壁县的一个私立学校读书。在这里还是以成绩分班,因为中考的缘故,被分到一个差班。我那时就想着一个初中老师的话“没有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经历过高考,你才会明白很多”。
可是高中的生活比初中的压力更大,就读的私立高中是一个寄宿制的学习,选用的是军事化管理,每天一大早起来跑步,课间操跑步。我从未住过校,虽然独立能力不错,但是突然离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一个朋友很少孤单。加上学习的压力,我很快就受不了 ,后来甚至生病住院,休学了一年。病好后,我便重新从高一开始读,或许因为之前学过一些,有了心理准备,成绩虽然不优秀,但是也至于太差,本以为就这样不温不火的度过我的高中时光,混个高中毕业证。但是高二学习改革,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去好点的班,重新分班。于是我运气好的离开了原来的差班。与此同时,我那些小伙伴,已经读高三了,马上面临高考了。这三年因为不在一个高中,大家联系更少了。我因为换了个学习环境,成绩开始慢慢上升了一些,虽然过程与我而言有些艰难,老师总说我没有用对学习方法,明明很认真努力的学习了,但总是事倍功半。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找对学习方法,还是只能埋头苦学,高考成绩正常发挥,读了当地的一个三本。
高中因为是跨县读书,所交的朋友也是很少,那时我的性格已经变得内向了,不擅长与陌生人打交道,特别是异性。一般都是和周围的同学,大家坐在一个教室学习,慢慢相处,然后成为好朋友。
上大学后,朋友就更少了,我读的工科性的专业,整个专业就22个人,其中有10个女生。可能因为人少吧,大家相处的也很融洽,私下还会约着一起出去玩。不知不觉我从最开始的害怕孤单,到现在的喜欢独立一个人,因为不需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一个人自由自在地。上大学后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高中有事联系父母,都是借的班主任的手机。渐渐通过QQ、微信和以前的小伙伴加了好友,了解了A在哪读大学,B高中退学自主创业,C没考上大学就去外地了......
时光总是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儿时的时光再美好,也一去不复返了,成长的道路上本来就是孤单的,唯有自己一路跌跌撞撞前行。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磨螺壳,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长大,心事乱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