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万古流
——触摸唐诗背后的文化温度》
自序
1. 越读苏东坡,我越感觉我需要的所有东西,也许他身上都有,他的热情,他的自卑,他的胸襟,他的眼界,他的幽默,他的亲切,他的可爱……
2.这个月亮不是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找到的,不是在“明月夜,短松冈”中找到的,也不是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找到的,更不是在“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找到的。这些月亮跟我晚上应酬回家时,夜空中那个月亮一样就挂在头顶,却总是让人视而不见。
让我找到月亮的其实是苏东坡这样一些话: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生,沐浴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你看,少年时的对月相思,不就是《诗经》中那首《月出》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不就是那首《秋风词》吗?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儿时独占圆月的荒唐,不就是那首《月下独酌》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对年华逝去的悲哀,对往事的惆怅,不就是那阙《破阵子》吗?
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
离别的缱绻与无奈,不就是那阙《玉楼春》吗?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对乡村的记忆以及乡愁的滋味,不就是那阙《西江月》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3.我们生命中所有的情感,所有的悲欢,所有的苦与甜,所有的舍与得,所有的进与退,几乎都能从诗词中找到。读诗词,其实就是在读人生,就是在品生活,就是在悟生命。
了解诗人的经历,了解诗词中那些典故的深意,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温度和历史烟尘。懂得这些,也许不仅通往诗词精神内核的路程可以缩短许多,甚至连通往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路程都能缩短一些呢。
从明月到明月,不过是隔着一首诗。
我的感悟:
叶嘉莹先生说,诗歌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因为它表达的不只是诗人一己的悲欢,而是深藏于我们每个人心底共同隐秘情愫。只是很多时候,被我们弄丢了。读诗歌就是读诗人,读自己,读生命。所以要讲好,诗歌必须打通诗人、自己与学生的生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