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方超,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第七本书是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这本书写的是从汉纪一(公元前206年)到汉纪八(公元前141年)这段时间的历史,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从历史中来学习智慧吧!
一.项羽垓下兵败,自刎乌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1)不懂得发挥众人的力量就注定会失败!司马迁曰:“项羽起自田野间,三年之内,就率领五国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事都由项羽决定。他的地位虽然不能有始有终,但他取得的功绩,也是近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但是,等到他放弃关中制天下的形势,而思念楚国故乡,又放逐义帝而自立,这时候再抱怨诸侯背叛自己,那就没有道理了。自以为英名盖世,无所不能,奋其私智,而不尊重故人的经验智慧,以为霸王之业,可以力取。五年之内,就亡国身死。死的时候还不觉悟,不自责,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这不是荒谬吗?”
扬子法言:“有人问,项羽垓下临死前说:“天亡我也!”是这样吗?我说:“汉王是群策群力,用大家的智慧,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项王呢,他是厌恶群策,厌恶别人的智慧,他全靠自己的力量。屈人者克,自屈者负,能充分发挥大家力量的,攻无不克;就自己一个人发挥的,必定失败,这跟上天有什么关系呢?”
(2)百战百胜,就会灭亡。华杉老师说:“项羽临死还在自夸他的百战百胜,未尝败绩。但是,《孙子兵法》早就说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李克对魏文侯说:“数胜必亡。”百战百胜,就会灭亡,因为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以骄主率疲民,怎能不亡?又有吴起兵法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可见自古兵法,都厌恶百战百胜,怎么不是战之罪呢?百战百胜就是罪!因为你百战百胜了,还在打!证明你的胜利,没有质量,没解决问题,兵越打越少,最后败一次,就输光了。兵法讲究的,是“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项羽百战百胜,刘邦屡败屡战,最后一战而定。”
二.要比自己“应得的”拿得少,才能有和平
张良一向多病,跟随高祖入关之后,就学习仙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不吃谷物,闭门不出,说:“我家世代为韩国国相,到了韩国灭亡,不惜花费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请力士刺杀秦王,使天下震动。如今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这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我的心愿已足,只望抛开人间俗事,跟随赤松子游仙而去。”
司马光曰:“凡是有生命的,一定会死亡,这就好像有夜晚必有天明一样,自古至今,没有人能超越生死规律,长生不老的。以张良的智慧,他当然不会不知道,神仙之事,是虚幻骗人的说法罢了。但是,他说他要跟赤松子游仙去,这是他超人的智慧。功名之际,是人臣最难处的。高帝所称道的三杰,韩信被诛杀,萧何被下狱,不都是因为已经到了美盛满溢的境界,还不停止追求的缘故吗?所以张良托故于神仙,遗弃人间,视功名为外物,置荣利而不顾,这正是所谓明哲保身者也。”
王夫之曰:“司马光说“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把张子房说低了。张良说:“家世相韩,为韩报仇。”他本是汉的臣子,但他却说他的初心是为了报韩国之仇。他公开这样讲,并不怕高祖不高兴,这是忘身以伸志,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意于多疑天子之前,视汉之爵禄,轻如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他哪里是预测到韩信、彭越的下场,而有全身而退之谋呢?”
华杉老师说:“张良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原因有两个。一是家世,家世很重要,他家世代为韩国公室、国相,如今万户侯的地位,并不比他当年高,所以他本身就不在乎。而韩信呢,从小苦大仇深,富贵就是志向,他就要不断探求富贵的极限,直到逼死自己为止。第二个,才是明哲保身的智慧,不过,在这类问题上,智慧还在其次,关键是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是我一定要比我“应得的”拿得少,错误的价值观是我一定要拿到我“应得的”。每个人都有不公平幻觉,你觉得你应得的,不是别人认为你应得的,这就会有冲突。功名之际,有什么难处呢?你不要那么多就是了。 要和平,不要公平。要公平,就没有和平。 从中国上下五千年,到今天的巴以冲突,不都是这个道理吗?为什么中东地区战争冲突的时间可以持续上千年之久呢?就是因为人人都想要自己心中的公平,谁都不肯后退一步,所以大家就都没有和平!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对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这本书的分享能够有所收获,我是李方超,每天推荐一本好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