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正面管教》这本书。还没来得及做导图总结。先把樊登老师的导读稿子贴上。以便时时温习。
一、什么是正面管教
曾经,家长、老师们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后来,很多人又矫枉过正,走向娇纵、溺爱。诚然,过度严厉或娇纵都不可取,但除了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人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正面管教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不同的教养方式
我们看一下,不同教养方式的特征。
1、严厉型——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过度控制,有规矩没有自由,没有选择。
2、娇纵型——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
3、正面管教型——和善与坚定并行,有权威,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教养方式,父母的发心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这能否实现取决于孩子是否被培养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须具备七项感知和技能。
①对个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
②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③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④内省能力,能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⑤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和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⑥整体把握能力,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⑦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长久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生活技能,培养出责任感,孩子才能具备以上七项重要感知和技能,从容面对人生的诸多挑战与议题。
是什么在起作用?
很多人认为严厉和惩罚有效,且效果立竿见影。惩罚确实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是人们往往忽略它的代价和长期效果。事实上,孩子会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作为长期效果回敬我们的惩罚。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这些反应是否称得上有效呢?我们来对照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建立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短期有效,但长期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无疑,惩罚不满足以上任何一条标准。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认为惩罚能让孩子吸取教训。事实上,惩罚不会带来改善的动力,只会是教给孩子四R中的一种或全部。孩子或许没有意识到当下的心理动作,但是,他们未来的行为就是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
和善与坚定并行
正面管教理论指出,父母和老师们应该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贯穿整个教养过程的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
假设孩子和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等大家情绪平复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谈一谈:“宝贝儿,很遗憾你生这么大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能够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
记住,生气的当下,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什么样的语言称得上 “和善而坚定”,在我们此前讲述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中曾详细论述。以下这些常用语有助于增进你和孩子的合作:
·等一下就轮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继续谈。
·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我们待会儿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
挑战在于,很多父母认为,当孩子“故意惹恼他们”时,自己不应该和善。但是,如果大人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难道要大人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分吗?
二、为什么要使用正面管教
关于正面管教,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做”,更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阿德勒关于孩子及教育的相关基本概念,是我们必须使用正面管教的根本原因。
一、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来自于鲁道夫·德雷克斯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后者密切合作后,将他关于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成为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石。
1、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及行事风格,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以及他们认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为基础的。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人们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们对此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孩子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他们认定的达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错误的。
2岁的阿黛尔,在妈妈生下弟弟后,发觉妈妈给了小宝宝很多关注。她将此解释为,因为小宝宝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吸引了妈妈更多关注,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她。她错误地认为,当自己也表现得像个小宝宝,爱哭,需要奶瓶,尿裤子,妈妈就会像关注小宝宝一样地爱自己。结果自然适得其反,妈妈对此沮丧、厌烦,而非充满爱意。阿黛尔的解释并非事实,但她的看法比事实更重要,因为她的行为将取决于她所相信的事实。
3、孩子首要的目的就是获取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孩子行为令人讨厌时,其实就在向你传递一个密码,希望你能破译它的真正含义。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特别地照顾,理应享受特别地服侍,这种不良心态就是因为父母做得太多,剥夺了孩子发展对自己能力自信的机会。
6、平等
很少人否认人人平等的正当性。但当它变成孩子和父母平等时,很多人就会提出反对意见:孩子们没有与我们一样的经验、知识或责任感,他们怎么能和我们平等呢?其实,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说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这也是正面管教坚决摒弃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可是,除非不进行任何尝试,否则错误绝不可能100%避免。大人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对犯错误的负面观念,错误其实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的绝大部分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鼓励他们,而错误给了我们弥补改正的机会。
运用3R方法矫正自己曾经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错误。
①承认(Recognize)——“我犯了一个错误!”
②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③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把犯错看成是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否则,我们将倾向于认为自己无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
8、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一定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了,不要想当然,必要时候核实孩子的感受。
二、“赢得”孩子
你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人们通常用控制、惩罚,迫使孩子屈服来“赢了”孩子,而不是维护孩子的尊严,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来“赢得”孩子。“赢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导致孩子反叛或盲从,“赢得”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
三、赢得合作的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认同或宽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有类似经历。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以上过程的根本。当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获得自尊。否则,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
三、出生顺序的重要性
孩子的信念,基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理解。对出生顺序影响的了解,能增进你对孩子特定观念的理解,是走进孩子内心的一个途径。
排行最大的孩子
在家中排行最大的孩子,很可能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必须成为第一或最好的,才能显得自己重要。责任、领导者、专横、完美主义、挑剔、有条理、好胜、独立、保守等等词汇,是人们对老大固有的印象。不过,并非每一个老大个性都完全相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排行最小的孩子
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于利用自己的魅力来激励别人为他们做事,本身富有创造性、爱玩儿。受到娇纵的老小,当别人不照顾他时,他就会认为不公平,被伤害。有些老小会选择另一种信念,认为自己必须赶上并超越所有前面的人,以证明自己的价值。长大后,成为非常卓越但仍在企图证明自己价值的人。
排行中间的孩子
中间的孩子常常会觉得自己受到挤压,既没有老大的特权,也没有老小的好处。他们容易认为,自己必须在某些方面与人不同,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表现为成功欲望过强或不充分发挥能力,成为“社交蝴蝶”或“含羞草”。他们大都比兄弟姐妹更随和,同情弱者。
另外,独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也有许多因素会造成例外,比如性别,老大和老二性别不同,极有可能两人都成为老大式性格,而非按照出生次序分别形成老大、老二性格。比如年龄差距大于4岁,彼此之间干扰影响较小。又比如家庭氛围,推崇竞争氛围的家庭,孩子的差异会增强,反之,亦然。
四、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什么是不良行为?当你主动观察,就会发现,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产生错误目的,我们可以把这些错误目的分成四个类型。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更多了解。
一、不良行为的四种类型
【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心烦;恼怒;着急;愧疚。
想采取的行动:提醒;哄劝;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
孩子的回应:暂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给孩子一个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比如给一个秒表,帮打电话的你计时。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个大大的拥抱常常有效。设置特别时光,定期陪孩子。约定一些无言信号。避免给孩子特别服侍。给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为,关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时,花时间训练孩子。闭上嘴,采取行动。停止哄劝,站起来,拉住孩子的手,带她去洗漱间刷牙,挠挠她的咯吱窝。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寻求权力】
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力。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被激怒;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被击败。
想采取的行动:应战;投降;希望自己正确。
孩子的回应:变本加厉;屈从而内心不服;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然后再按照下面的一项或几项去做。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随后开个一对一的解决问题的小会。引导孩子建设性地使用他们的权力。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决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等大家都准备好以后,我会继续讲课。)设定特别时光。让孩子参与建立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让孩子把他们的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的议程上。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报复】
孩子的目的:报复。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
想采取的行动:反击;以牙还牙;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孩子的回应: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一种武器。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伤,表达同情和理解。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倾听,启发式提问。“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如果你造成了伤害,用矫正错误的3R。
【自暴自弃】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绝望;无望;无助;无能无力。
想采取的行动:放弃;替孩子做;过度帮助。
孩子的回应:更加退避;消极;毫无改进;毫无响应。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弃我,请给我一点鼓励、肯定。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体验成功的简单步骤。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骤。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
二、帮助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的线索
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但是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如果你感觉到以上类型对应的情感反应,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有可能识别出。虽然很多成人都说自己的情感反应是愤怒和沮丧,但事实上,这是对最初感觉的第二反应。受到威胁、伤害或无能为力,都会让人有非常无助的感觉,以致于我们很快用愤怒作为第二回应把它们掩盖起来。愤怒至少让我们有种虚假的力量感。问一问自己,愤怒和沮丧背后是什么感受,对照以上类型。
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对照以上类型,你就能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会乐意去鼓励孩子,而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对每一种错误目的的有效鼓励方式
按照对应的情况鼓励孩子。请注意,同一个行为可能代表着所有四种错误目的,并且,次序也不是必然从寻求关注开始,依次过度到自暴自弃,被动的孩子受到打击,很有可能直接就进入自暴自弃。
对待十几岁的孩子
十几岁孩子不良行为的错误目的,不同于以上常规归纳,有着更多因素。其中,同龄人压力对十几岁的孩子极其重要。此时,同龄人的认可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且研究表明,此时,大脑的额叶前部可能有迅速地发育,十几岁的孩子常常把周围其他人的身体语言误解为挑衅行为。因此,养育十几岁的孩子时,必须格外注意表达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测。赢得他们的最好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五、当心逻辑后果
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管教,大多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之后做得更好。很长时间内,家长们都认为唯有惩罚可以达成这个效果,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逻辑结果,因为与惩罚有些许形式上的相似,在实际应用时经常被家长们误用,作为惩罚的伪装。逻辑后果区别于自然后果,需要家长的介入。
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站在雨中,就会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比如,孩子总是忘了带午餐,你可以尝试不再给孩子送去,让他体验忘带午餐饿肚子或只能找同学分享的后果。但是,不要试图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了……”。
注意,有些情况不宜采用自然后果。比如,危险,妨碍到他人,或孩子不在乎结果时。
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区别逻辑后果和惩罚的,是它的4R准则。
1、相关(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是很难运用的,理性时,人们明白自己的目的,但被情绪支配时,大人很容易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逻辑后果对于处理大多数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
六、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思路从关注惩罚转向关注解决问题。
关注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对此,有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原则,和逻辑后果的4R非常相似,只多了一项H。
1、相关(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帮助(Helpful)
在一次班会上,老师让大家头脑风暴,对两名因为没听到铃声迟到的同学讨论逻辑后果。下面是孩子们列出来的清单:
1、让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2、让他俩放学后留下,时长等于迟到时间。
3、从课间休息中扣除相应时间。
4、取消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
5、向他们吼叫。
然后,老师让大家忘掉逻辑后果,为有助于同学准时回来教室的解决方案做一次头脑风暴。下面是他们列出的清单:
1、大家一起喊:“打铃啦!”
2、迟到的同学可以在靠近电铃的地方玩。
3、迟到的同学注意别人什么时候回教室。
4、把电铃调得更响一些。
5、迟到的同学选一个好朋友,提醒他该回教室了。
6、打铃的时候,大家拍他们肩膀来提醒。
两个清单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前一个看上去像惩罚,它关注的是过去,后一个更像解决问题的方案,关注的是两个学生在将来如何做得更好。其焦点在于把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其实,只要给孩子机会,孩子们常常比大人更善于解决问题。
积极的暂停
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让大脑从“原始脑”切换到“理性脑”,而 “积极的暂停”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和孩子沟通合作,在家里设立积极暂停区,遵循以下四项指导原则。
1、花时间训练。在使用 “积极的暂停”之前,要和孩子谈谈它的好处,将“冷静期”的价值,以及解决冲突前要等每个人都好起来的重要性告诉孩子。
2、让孩子们布置他们的“暂停”区。和孩子一起做头脑风暴,提出一些期间帮助他们心情好转的活动,比如读书、玩玩具、休息或听音乐,为暂停区起一个他喜欢的名字。
3、事先和孩子商量好一个计划。
4、要教给孩子,当他们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
启发式问题
很多人质疑“积极的暂停”,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其实,“积极的暂停”只是让大脑切回理性状态的过渡,通过启发式问题来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以及改进意见,是紧接着的重要步骤。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
提问时要格外注意不能有腹稿,关键在于要走进孩子内心。不要轻易使用“为什么”,因为这个句式听起来像在指责,会招致孩子的戒备。
作者的一位女儿跑来告诉妈妈,她打算在聚会时一醉方休。作者倒吸了一口凉气,但仍平静问她:“跟我说说,你想那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女儿说,很多孩子都那样,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了都很开心。作者克制说教冲动,问道:“你现在不喝酒,你们朋友们是怎么说你的?”女儿想了下,说朋友们总说如何钦佩她为她骄傲。作者继续启发提问,让女儿想如果她喝了酒,朋友又会怎么看,女儿说:“我敢肯定他们会感到失望。我大概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想我不会那样做的。”就这样,女儿喝酒的风险化解了。
七、有效地运用鼓励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知道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当失望感被消除的时候,不良行为的动机也就不存在了。
鼓励并不简单,需要把握好很多方面。
时机
有时候,在冲突发生的时刻,尤其是当错误目的是寻求权力或报复时,大人和孩子可能都会感到太愤怒,而不能给与或接受鼓励。可能只有在一段冷静期之后,鼓励才能令人满意地接受。
相互尊重
这意味着:
1、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
2、对别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观点的兴趣;
3、承担起你对问题所应负责任的意愿。
成人教授孩子这些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则。
改善,而不是完美
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孩子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意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或自己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而以改善为目标,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孩子,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
无论多么糟糕的事情,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孩子告诉你他喝酒了,那么至少他的诚实值得鼓励。
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
扰乱课堂纪律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当你看到这一点,帮助孩子将其不良行为转向有贡献的方向就不那么困难了。
作出弥补
当孩子做出了什么不负责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时,给他们一个机会做一些能让被他冒犯的人感觉好起来的事情,以此作为弥补。作出弥补是鼓励,它教给孩子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能力,当孩子帮助别人时,对自己的感觉也会更好。
避开社会压力
当朋友、邻居、亲戚等人在一旁观看你如何对待行为不良的孩子时,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能力与形象就取决于你对此事处理的好坏。此时,你很容易觉得旁观者期待着立竿见影的完美,而这会给你造成压力,走向惩罚。你要做的是避开这样的压力,带孩子离开被围观的情境,单独解决问题。
安排特别时光
为什么特别时光具有鼓励效果?因为1、当孩子能期待特别时光,他们会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2、特别时光是对你的一个提醒,提醒你当初为什么要孩子,为了和他在一起的快乐。3、当你太忙而孩子希望关注时,让他们接受你当下没时间更加容易。
鼓励与赞扬
鼓励与赞扬不同。赞扬指向人,只针对已经完成的事,有操纵性,让孩子寻求别人的认可。而鼓励指向行为,针对努力以及改进,是尊重的欣赏的,让孩子为自己而改变,自信、自立。
赞扬试图给予孩子自尊,但自尊既不能给予也不能接受,而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有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培养出来的。
日常惯例表
避免晚上就寝和早上起床斗争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参与制作日常惯例表,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惯例表行事,而不是你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可以让孩子列出清单,一起排好次序,最好拍下孩子做这些事的图片,做成日常惯例表张贴在孩子看得见的地方。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觉得自己越能干,越能受到鼓励。
花时间训练孩子,很多父母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费时间准确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教孩子如何收拾玩具、房间,如何洗衣服,一步一步,足够细致可复制。不断检查跟进学习效果,并且让孩子知道何时要开始实施。
八、班会
会议可以为大人和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学习和实践合作、相互尊重以及专注于问题的解决等民主程序,是培养孩子七项重要感知力和技能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学校,这种会议表现为班会。孩子们在会议上会学到正确的表达、开阔的思路、倾听的技巧、记忆的技巧、客观思考的技巧以及自己选择造成的逻辑后果。
班会的目的应该是教孩子们相互尊重、相互致谢、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案、筹划班级活动。老师应该花时间把有效班会的八大要素教给学生。包括:
1、围成一个圆圈
2、练习致谢和感激
3、设立一个议程
4、培养沟通技巧
5、懂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6、角色扮演和头脑风暴
7、分辨人们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个理由
8、专注于非惩罚性的解决方案
老师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技巧。要放弃控制,邀请孩子合作。为孩子做出榜样,习惯于问一些启发式问题。要为一些问题承担责任。要客观,不要评判。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
九、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和班会有很多相似的概念,之前《不吼不叫》中我们也详细讲述过家庭会议的具体进程。家庭会议应该每周一次,定下来就不轻易改变,决定要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做出,内容包括对下周活动的讨论,结束前应该计划下周家庭娱乐活动,并且以全家人都参与的活动来结束。会议中的主席、秘书等角色要轮流担任。冰箱是张贴会议议程的理想之所,议程包括家人之间相互致谢、解决问题、计划家庭活动、家庭娱乐。
家庭会议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挑战。比如,十几岁的孩子,可能权力之争和报复循环已经根深蒂固了。家庭会议刚好能够极大改善这个状况,只是父母要谦虚承认自己曾经的做法不管用,并且向孩子承认这一点。又比如,单亲家庭,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你内疚,那么孩子就会感觉悲剧正在发生。如果你接受现实,认为自己在尽力走向成功,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一点。
当家庭会议作为一个传统,能提供给孩子幸福感、自信感、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十、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了大量的潜意识,形成生活态度取向。大体上,生活态度取向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安逸、控制、取悦和力争优秀。
四种生活态度取向
安逸型
最担心:情感和身体上的痛苦压力;他人的期望;受人胁迫。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担心发生:追求安逸;寻求关照;让别人感到舒适;怎么容易怎么做。
优点:随和;很少所求;圆熟;同情;容易预测;和事佬。
缺点:不能发展才智;追求个人成长;效率不高。
收获意外的反应:厌烦;恼怒;不耐烦。
造成结果:效率越来越低;没有耐心;缺乏自我成长。
控制型
最担心:羞辱;批评;意外。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担心发生:把握自己;把握局势;把握周围的人。
优点: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坚持不懈;高效;守规则。
缺点:僵化;没有创造力;冲动或社会隔离。
收获意外的反应:反叛;抗拒;挑战;沮丧。
造成结果:别人不愿与之交往或靠近;感到拘谨。
取悦型
最担心:拒绝;抛弃;争吵。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担心发生:讨好他人;积极型-要求别人认可;消极型-博取怜悯。
优点:友善;折中;谦和;体谅;自愿。
缺点:不考虑别人是否愿意被讨好;不关心自己。
收获意外的反应:开始愉快,后来要求认可和回报。
造成结果: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尊重;怨恨。
力争优秀型
最担心:无意义;无关紧要。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担心发生:做得更多;比别人好;保持正确;让自己更有价值、竞争力。
优点:有见识;坚持不懈;社会责任感;能把事情做好;理想主义。
缺点:工作狂;超负荷;太投入;把太多责任揽上身。
收获意外的反应:觉得力不从心和愧疚;撒谎以避免评判。
造成结果:招架不住;时间不够用。
找出你的生活态度取向
每一种取向的优缺点,都影响着我们作为家长的行为,当孩子从我们身上习得了我们的优点,极有可能也学会了对应的缺点。了解自己,承认可能存在的缺陷,你就能够承担起更多责任,想办法克服它,而不是表现得像个受害者。
安逸型的大人如果能够让孩子在会议上参与制定限制、日常惯例、设立目标并一起解决问题,他们就能更加有效。
控制型的家长,练习掌握如何给孩子提供选择、问启发式问题、让孩子参与决策,教养效果会更好。
取悦型家长如果教会孩子及自己不再只关注别人的需要,照顾到自己,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要求,而又不期待别人与他们想的一样,就会受益无穷。
力争优秀型的家长如果能够尽力抛开自己凡事都要正确并最好的要求,尝试走进孩子内心,去发现对孩子更重要的事,他们就会更有效。
最后,当前正面管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相关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在此,也要提醒广大书友,学习时注意甄选资质。
结语
我们往往对孩子有着诸多评判、期望、指责、失望、愤怒。但事实上,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是”,是我们为人父母、师长可以、更应该采用的正确教养方式。
爱孩子,爱自己,洞见缺憾,寻求第三选择,就是美好人生!
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