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围城》,是高中时候的事情了,当时就在想,钱钟书的婚姻一定很悲惨,倘若没有亲身体会,怎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故事?后来惊讶的发现,钱钟书的婚姻不但不悲惨,反而极其幸福,他有一个被他称赞为“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的妻子——杨绛。
说来惭愧,我没有读过杨绛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想起要读她的传记,是很好奇先生是怎么做人妻人母的,竟然让钱钟书被朋友们冠上了“誉妻癖”的称号。于是找来三本“杨绛传”读了读:《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杨绛传(追思纪念版)》。
读过之后,发现,与大部分普通女性相同的是,杨绛先生的小部分人生扮演的是“女儿”的角色,大部分人生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而与大部分普通女性不同的是,杨绛先生既是丈夫高度认可的贤妻良母,又是享誉于世的“翻译家”、“戏剧家”和“文学家”。可以说,杨绛先生真是人生的大赢家,每个角色都扮演得如此精彩。但是,偏偏这样一位人生大赢家,却又是一位与世无争、恬淡知足的女子。乍听起来,令人心生好奇,读过传记之后,又觉得理所当然。我想,杨绛先生之所以如此成功,秘诀就在于,她一生于世无争、淡泊名利,跟随着自己的内心,在每个人生阶段完成那些她认为重要的事情。
当然,通过阅读传记,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即先生是如何为人妻为人母的?分享给大家,也许,你也会有为此感动。
怎么做妻子?
杨绛在成为钱钟书的妻子之后,她选择放弃自身才华,从而支持丈夫走得更远。
在钱钟书前往英国留学之时,杨绛正在清华大学的研究院外文系求学,学业并没有完成,但为了钱钟书的发展,她决定办休学,陪他一起出国。
在传记里读到这样一段话:“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一起去英国留学,当时是坐船。虽然分在两个船舱,但是杨绛发现这个鼎鼎大名的’书生’好多问题,比如,钱钟书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穿鞋分不清左右脚,筷子也用不太明白,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杨绛当时心里明白,这辈子她都要照顾他了,她很庆幸自己跟着一起留学了,至少可以照顾他,虽然之前杨绛自己也是一个娇小姐,什么都不会。”
这段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像孩子一样的丈夫”,杨绛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是“这辈子她都要照顾他了”,可见,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世袭的家风和“相夫教子”的传统已经潜移默化。这样的传统观念为她在后续的人生中不断为家庭付出定下了基调。
归国之后,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杨绛有一段时间尝试写戏剧,没想到很受欢迎,那时候她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大报纸和街头巷尾人们的口中,她也一度成为当时大学生和戏剧爱好者的偶像。有时钱钟书与杨绛一同出现在某些场合的时候,都会被介绍成:“这是杨绛的先生。”而在此之前,是反过来的,都是杨绛被介绍成:“这是钱钟书的太太。”可见,在当时,杨绛的名气是远胜于钱钟书的。
就在杨绛闻名剧坛之时,某日,钱钟书的脑子里突然冒出写《围城》的想法,杨绛非常支持,为了让丈夫心无旁骛地完成自己的想法,自己做起了“灶下婢”。为了节省开支,杨绛不再请保姆,而是亲自打理家中一切事物。她写过一段文字:“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后来《围城》的成功证明杨绛的这般付出是值得的。
钱钟书晚年的时候,身体不好,经常感冒,杨绛便跟护士学如何打针,亲自给钱钟书打针。后来,钱钟书因为膀胱癌做了一场大手术,之后身体更不好了,在医院住了四年,直到生命走到尽头。在这四年里,杨绛一直陪着他,很少回家。此时的钱钟书已无法正常进食,她就把鸡汤混在营养液中,给他补身体。为了保证钱钟书的营养,她总是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伙食”。
在钱钟书离世之后,杨绛认真做着善后工作,把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读书笔记、摘录、文章、著述整理编辑起来,让它们有与世人见面的机会。她说自己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杨绛,就是这样做妻子的,支持丈夫、甘苦同尝。在钱钟书身边,她不仅是一位称职的同行者,也是一位为丈夫撑起一片能够专心做学问的安静天空的仆者。这样的妻子,怎能不令人赞叹呢?
怎么做母亲?
杨绛有一个女儿,小名叫阿圆。阿圆在英国出生,因此双方老人都不在身边,没人帮忙也没人教杨绛如何带孩子,她和钱钟书就在医院跟护士学习如何换尿布、洗澡、喂奶,两个新手父母开始自己抚养孩子。
在阿圆刚过百天的时候,钱钟书完成了牛津大学的学业,前往巴黎大学继续求学。在前往巴黎的路上,杨绛怕钱钟书抱不好孩子,会令阿圆不舒服,于是一路上都由自己来照顾孩子。在巴黎,很多家庭都选择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去照看,这样的话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也有人劝杨绛把阿圆送去,但当她得知小朋友送到托儿所以后要很规矩地生活,吃饭、喝水、睡觉都要按照规定来行事,她不禁心疼起孩子来,就舍不得了,决定还是自己带。杨绛很心疼孩子,亲自照料,她才放心。
阿圆从小到大没怎么去学校,功课都是杨绛辅导的。小时候因为经常生病,阿圆无法正常上课,整个小学都是杨绛自己在家里教的。在钱钟书被聘回清华大学教课以后,阿圆原本计划去清华大学的附中读书,但是因为年纪小,学校要求她从初一开始读起,而阿圆已经在上海读过初一,于是她决定不去上学,杨绛就在家里辅导她初二和初三的课程。后来阿圆考入了贝满女中,开始住校生活,但因为身体不好,又休学了一年。这一年里阿圆跟着妈妈在家,陪妈妈读书,陪妈妈去图书馆借书。在父母的影响之下,阿圆也很痴迷各种书籍,还学习了俄语、英语。后来阿圆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名老师。可见,阿圆是杨绛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
阿圆小时候病得最严重的一次是得了骨结核,在当时这个病是无药可救的。杨绛看着可怜的孩子,心里万分难过,但她并不放弃。她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阿圆吃药,喂维生素和各种补养品,并且卧床休息,十个月后阿圆奇迹般地康复了,阿圆的命是在杨绛的精心照料之下被保住的。然而,阿圆康复以后,杨绛则病了,病了很长一段时间。由此可以得知,在女儿这次大病期间,杨绛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她却非常坚强,再难也要照顾好女儿。
阿圆比杨绛和钱钟书都走的早,白发人送黑发人,听起来就是极其哀伤之事。传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阿圆去世的前一天,杨绛拉着女儿的手,对她说:‘安心睡觉,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阿圆就笑了,笑得像花一样,也像孩子的样子,在妈妈身边,多大都是幸福的孩子。”读过之后,内心是深深的敬佩,这是怎样一颗坚强而又宁静的内心?
杨绛暮年之时,有人问她,这么多年写了很多东西,现在也一直在写,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个?她只说:“阿圆是我平生杰作。”无论什么成就都取代不了女儿在她生命中的位置。
杨绛,就是这样做母亲的,坚强、尽心尽责,对女儿悉心照顾、百般呵护,帮助女儿成人成才。她始终知道,阿圆和丈夫一样,对她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人。
写在文末的话
这就是身为“妻子“和”母亲“的杨绛先生,虽然曾经在英国和法国生活过,研究过西方文学,但是西方思想并没有开化她,反倒是中国“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让她执守终身。她用大部分的人生为丈夫和女儿撑起了一片安宁的天空,让丈夫专心治学,让女儿平安成长。她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做着属于妻子和母亲的那些分内之事。
不同的时代也许会造就不同的妻子和母亲,但是女性身上与生俱来的母性却是恒古不变的。在当下这个竞赛式社会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妻子和母亲变得焦虑不堪,然而,当我们放下世俗社会的各种要求时,或许我们会发现,在内心深处,自己所期望的也许就是如杨绛先生这般为人母为人妻,这是便是母性之所趋。只是杨绛先生选择了性之所近、与世无争地过一生,正如她的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她如此恬淡、知足、宁静,却又是因为她早已参透了事世:“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这是先生的智慧,也是钱钟书和阿圆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