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从驻马店驰援而来,目标就是为了夺回宿县,打通徐蚌补给线,但是最终,黄维兵团还未到宿县,就被中野包围在了宿县西南方向的双堆集,最终全军覆没。
如果黄维能灵活一点,懂得变通,12兵团到达蒙城后,别那么急着一个人去进攻宿县,而是沿着涡河顺流而下,抵达蚌埠,先和李延年刘汝明合兵一处,再从南向北,进攻宿县,那样能更加稳妥一点,12兵团是重型机械化兵团,对补给的要求是很高的,背靠蚌埠,展开兵力,沿着津浦线进攻,由李延年刘汝明来保护12兵团的补给线,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12兵团的战斗力。
如果黄维兵团按照这样的战法进攻宿县,中野大概率不会硬拼,因为装备差距很大,打消耗战很不划算,中野应该会搬空宿县的物资,然后让出宿县,分散于津浦线两侧广大地区。
那么问题来了,黄维兵团夺回宿县后,徐蚌交通线能恢复吗?
这其实就牵扯到解放战争后期,国军的态势了,整个战场,分为点线面,国军在淮海战役中,只占据着一个一个孤立的点,比如徐州和蚌埠,漫长的交通线与广阔的城市以外的区域,都掌握在我军手里。
即使黄维夺回宿县,也只是一个孤立的据点而已,依然无法打通津浦线。出了宿县,铁路线和两侧区域,依然在我军手里,只要运输火车开出宿县,没等走到徐州,就会脱轨,这样的任务,甚至不需要主力去完成,各个地方军区就能让徐州宿县蚌埠之间的交通中断。
所以,黄维夺回宿县,对于整个淮海战役的进程,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充其量,在南线,中野会和黄维兵团在宿县一线形成对峙状态,华野吃掉黄百韬兵团后,直接围困徐州。只要黄维兵团敢离开宿县城内的既定工事,在野外与我军对战,那结局依然如同双堆集。
如果黄维躲在宿县不出,那打通津浦线的任务就无法完成,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黄维拿下宿县后,权衡再三,最终退回蚌埠,那整个淮海战役的战果就成了全歼徐州集团,黄维兵团暂时逃过一劫,能活到渡江战役去。
黄维一旦与刘汝明李延年一样,不敢离开蚌埠太远,那中野就能分兵北上,封住杜聿明的逃离线路,杜聿明连徐州城都出不去。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徐州杜聿明肯定是没法逃掉,而黄维兵团充其量能多活几个月,然后在渡江战役期间,要么被歼灭,要么一路南逃,在两广和福建地区被歼灭。
其实徐州杜聿明集团的命运在济南战役中,就已经决定了,徐州地区的几个兵团和绥靖区,没有趁着华野主力进攻王耀武的时候,赶紧南撤,当济南被攻克后,他们再想撤,就比较困难了。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撤不了,1948年10月31日,是徐州集团最后的撤退日期,等到了11月,华野都已经做好淮海战役的准备了,这时候,再撤,那结局可能甚至比李仙洲和廖耀湘还惨,运动中被包围,李仙洲已经打了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