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叶
家,是温暖的,家,是放松身心栖息心灵的港湾。
家在心里是永久存在的,当我们脱离了父母,组建了自己的小家的那一天起,满心想着的就是一路幸福下去。再也不会想到走着走着,家人们慢慢离散,留下自己一个人独自品尝着孤独。
回忆录大抵是将记忆中的过往一一整理,将记忆深处清晰的片段写下来,作为记念。或温暖,或愤怒,或幽默.......而杨绛先生的 家庭生活回忆录 《我们仨》却以另一种笔触,直击心灵。
杨绛(1911- 2016),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初读先生的《我们仨》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拿起就读,不知道写作背景,却被文字一路牵引着在梦境中打转,心底的迷茫,压抑,在驿道上来来回回,心的落空,血泡迷糊了双眼的疼痛,春去秋来......读到最后,突然醒悟,这就是先生心底的真实感受啊!那苦苦压抑着的悲伤和疼痛,先生写时该是多么沉重。
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留下一个人在思念。先生92岁高龄时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的回忆录《我们仨》,读完感触颇深。
书中记录了她的丈夫钱钟书 先生和她唯一的女儿钱瑗 生病直至离开的那段生活,借用梦境中走在古驿道上的来来回回和无所适从的迷茫,一路压抑着,直至最后。
读完全书,心里有着压抑的痛,久久不能平息。唯有感叹:生活本来不易,且行且珍惜!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