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被一件作品瞬间勾连的时候,它其实是一个人内心拥有的生命感觉和人生智慧,与作品产生互证互释的过程。
相对于人为艺术作品的有的放矢,石头就是无的放矢。正因为无的放矢,所以就日见日新,随时有诞生新的理解的可能。所以还是看石头好玩,什么什么都比不过石头,过目难忘,一看倾人城,再看倾人国。
但是以石为生,很辛苦,得具备综合的学识,健康的体魄,以及教徒般的信念。在基本生活没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但愿石友们有进有出,一边卖些商品石,一边致力于审美的提高,有钱先挣钱,于情于理,先养家糊口,先安身立命。
石头进入的门槛,说高,并不高;但对于准入的门槛,说低,并不低。倘若自身发自肺腑的特别爱石头,那就老老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先从奇的石头开始,再到美的石头,再到具有艺术品潜质的石头,再到最终的石头。多想想自己已经身处哪个阶段,再决定自己是走还是跑还是跳的节奏。
从奇石到美石,是一个从猎奇到赏心悦目的过程。人类自我保护的习性和本能决定,最终淘汰奇,而趋向美,因为很多令人称奇的石头,其实并不具备美,身处一起时,时间久了,两两相视,感觉是不适的。
奇,在审美上,属于视觉上的勾引,瞬间之感;属于手段和伎俩,为存在而存在;属于直接的暴露,容易被人归类于肤浅的打情骂俏耳,或者拙劣的自欺欺人耳。
而美的石头,它的感染力,也并非想象中的正宫地位,可以一劳永逸。毫无疑问,它的确有感动人情绪的资质,有打开人心扉的能力,有教化人心地的功能,但它并非具备独步而一统天下的皇权,有很多以表达个人心性为强烈初衷的艺术家反而都抵触美,忌讳美,在他们认为,美是一种低级,一种单一,一种幼稚,因为真实的生命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感动和滋养,它还有着更多情感和心智的存在与体验。
美,在审美上,属于一见钟情,继而两情相悦。
而具有艺术品潜质的石头,它内涵的染指,一定超越美的范畴和意义;它势力的触须,一定张牙舞爪、耀武扬威、纵横捭阖在美之美外。在审美上,属于相见恨晚,非你不嫁,非我不娶。什么山盟海誓,什么海枯石烂,什么山无棱天地合,都属于艺术品级的情怀。
然而,艺术品潜质的石头就到头了么?如同所有的执念一样,在无一不成为自我追求的力量的同时,也无一不成为自我捆绑的负重。但凡石头的前面还存在着修饰语,追求石头的真理之路就永无尽头。
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人类存在最终的石头么?可以说,没有。正因为没有,所以这条路才好玩,可以玩嗨。每个路口都有人纷纷扬扬地进来,而且每个路口既是入口,也是出口。
人类需要最终的石头么?当然需要。最终的石头,它是个理想化了的石头,永远也实现不了,但它可以给我们以方向,以镜子,来反观我们当下的状态及石头。
具体到每个人,最终的石头,它永远属于过程,永远属于我们每个阶段的石头。
我用最近半年多的时间,综合各类艺术品的学习,一再地逼问自己,一个人思考,非常纯粹。石头的身份,石头的定义,在我的心里,已经越来越模糊。同志们哪,这是好事之兆哪。边界越模糊,意味着艺术审美的跨界索取也好,跨界融合也好,越通畅。
所以,什么样的石头才符合我当下以及未来的审美和寄托,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石头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石头。
我仿佛已经触摸到了自己的心灵,有时甚至结结实实。当触摸到的时候,我反而没有想象中的狂喜或者窃喜,反而静静地,像观望一座明知存在明知有着无尽宝藏却不得不先绕开的地宫,一座哪怕挖掘开了也不得不用虚土重新填埋和覆盖回去的地宫。一再地克制,克制,再克制,觉得再等等,等到水到渠成,等到有能力的人响应在一起,和很多很多人共同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