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座小城。小城真小啊,四条主街,生生挤下了一高中、仨初中、仨小学,如果你是其中一所学校里的老师,你基本就能认识全城的老师。
我妈是一名老师。这奠定了我“水深火热”的,小学到高中的岁月。
“我听说,今天上午你上语文课,在课堂上走神玩纸了?”“物理咋考这么差?我跟你老师说把你放前排,课余时间再补习下!”
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见到老师,我呢?家里有位常驻老师,偶尔放学回家,推门见四位老师围一圈搓麻将,其中科任老师抬起头,慈祥地跟我打招呼。
周末不上学,逛街给同学买生日礼物也能被抓包。下午3点买,到家4点,我妈已经收到消息:“哟,给谁买的呀?”
小学到高中,我活在无死角的“监控”之下。
小城太小了。
感慨着感慨着,我终于上了大学。
算上公交、地铁的时间,大学离我家不到三小时的车程,可没人认识我的感觉实在太好,以至于九月入学,再回家已是次年二月,放寒假了。
“想吃什么?”回家前,爸妈这么问。“我要喝鱼汤!吃虾!对了,一定要有泡蒸鳝鱼!”“好的呐。”
小城虽小,品种繁多的淡水鱼却有着故乡独特的味道。
那一个月,上午九点,妈妈就在准备中午的菜,有时是基围虾,有时是鲫鱼,还有时是“泡蒸鳝鱼”。泡蒸鳝鱼是妈妈的拿手菜,做起来极其费事,剔刺是第一道工序,之后擦血水,细细上一层蒸菜粉,过一层油,加上各色佐料,开蒸,过程中要时刻盯着火候,火候过了肉质松软,火候不够又不入味。
工序实在复杂,鳝鱼也不便宜,从小到大,也只有逢年过节妈妈才会做一次,可那次回家,我一周就能吃上个两回。
为了吃鱼,要不我常回家吧?吃的时候我这么想。
“哟,姑娘回来啦!难怪看你爸妈最近大鱼大肉的买!大学学习怎么样啊?”迎面走来一位老师。
……算了,小城还是太小,不要为几条鱼变节。
“哇,这里居然多了一栋居民楼!”“烧烤摊拆了?”“咦,学校大门口开始贴对联了!” 那次回家逛街,我拉着爸妈问这问那,看什么都新奇。
“是呀,这俩月的事了,你看你是多久没回家了。”他们嗔怪地回我。
小城好像不太是我记忆中的小城了。
那次,我带着半空的箱子回家,却拖着满满的小城特产、一堆新鲜的故乡见闻、以及新长出的一圈肥肉回到学校。
那之后,每年如此。
每年回去,都能发现小城的新变化。故乡的小城,每年多一些建筑、多一些小公园、又少一些景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跑出来,越来越多的父母留在原地。
上次回北京,爸妈送我去高铁站,我照例拖着满满的行李箱。进站后无意间回头,爸妈的肩膀,是不是比上次佝偻了一些?
在大城市待久了,人情冷暖,有时会忘记一些事,忘记做“眼线”的老师,忘记爸妈“监管”的不自由。故乡的小城,我近来似乎有些想念。想念的是老师,是舌尖残存的鱼的味道,还有爸妈挥手送别的身影。
可小城早已不再是我熟悉的样子。少小离家老大回,我如今更像是个客人。我的故乡啊,是不是也该把你叫作他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