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约了中饭,地点发过来我就笑了。昨天我请别人吃饭的地方,今天别人请我吃饭。连着两天都在拾久,段誉估计要烦我了吧?
侯老师过生日的时候,我拿了一瓶小丛给我的董酒,懂酒的侯老师、春晖喝了,说这酒不错。小丛说,这酒是他的一个玩老酒的哥哥投的,今天就约在一起吃个饭,见面聊聊天。
小丛的朋友姓刘,北京人,以前住在鸦儿胡同,如果按照鼓楼什刹海区域来说,我们也可算是街坊了。坐下聊天,刘兄拿出几个塑料文件夹给我,说是自己不懂留着没用,给我看看也许用得着。夹子里的纸很残旧,字迹都有些模糊了,估计抖弄抖弄就会碎掉。抽出来一看,我真是喜欢,虽然我不做收集收藏的事情,可是看到这样的文件还是会像宝贝一样收藏的。当然也不妨碍拿出来让大家看看。
1972年国庆宴会菜单。面包虾托是个啥东西呀?
菜单第二页。三鲜是鲤鱼、海参、草菇,大盘上。
第三页的坐席图。141桌加主宾席,这该是人民大会堂的大宴会厅吧?1972年能摆140多席的场地也就那里了吧?北京饭店金色大厅能不能摆这么多呢?
还有一张全聚德的宴会菜单。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我估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
这张单子估计是上级单位统计各单位菜肴的中的一张。什么菜谁做的,估计标上名字的师傅对应的菜做的不错。
刘钢说,这些东西是在潘家园收集白酒资料时顺带找到的,他更关心酒,菜单留着用处不大,所以就给了我。我知道这是刘钢的谦辞,让我接受起来舒服一些。这种资料可以说很是难得,是北京饮食历史很好的历史资料。刘钢能给我,是份很大的人情,我这个不会喝酒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回报人家。无论如何,这份情意我是记住了。
刘钢先生还送了一本他写的北京酒史的书给我,厚厚的一大本。吃饭时翻了一下,目录就有好几页,才知道北京曾经有过那么多种酒,白酒、葡萄酒、果酒、药酒等,每个郊区县都有酒厂,都生产二锅头酒,当然还有其他的酒。读大学时,在海淀镇的一家餐厅还喝过莲花白,刘钢说,这个莲花白不简单,玉泉山的水颐和园、圆明园的莲花酿制的酒,当年很受追捧,后来环境变了,水没了,莲花也没了,酒也就不酿了。现在,北京市面上除了二锅头,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北京产的酒了,有了规模,没了百花。这和现代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也许这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付出的代价吧。
刘钢的书
合影留念
晚上应邀去了柏悦酒店,参观他们准备推出的新房间,然后在北京亮吃晚饭。等人的时候拍了一张鸡尾酒的照片,觉得还不错。华为手机的拍照功能真是不错,新到手一部Mate20 X,过两天看看是不是比现在这个还好用。
晚餐的面包很好吃,加了黑松露的葱油饼尤其好吃。
这个菜也不错。
这份菜单很用心,让我感动。最近的三本书都在菜单上。有心了!
参观时带着安全帽,感觉挺好玩的。
家里有事,匆匆离开,没能完整体验欧阳师傅精心设计的菜单。虽然留下遗憾,但来日方长,改天再去北京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