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稿或转载请简信!
当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已经了给我们这样一种提示:以往所有关于“秘密”的定义都得重新定义。而手机给我们带来的警告则是:没事不要暴露自己的隐私作死。
今年年初,意大利推出了一部室内剧情片,主要演员只有七位,故事发生在餐桌之上,诱因则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手机。
如此单向度的电影,我直接想到了两部室内科幻片:《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和《彗星来的那一夜》,前者重在解构,后者企图忽悠,但是两部电影的完成度都很高。
这种类型的电影有两个要求,一是剧本的设计,一是演员的表演,两者缺一不可,《完美陌生人》做到了吗?可以说做到了,而且很出色,那它讲述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亲密关系”。
有一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不敢提问:自己对待身边最亲密的朋友、亲人、爱人都能做到毫无掩饰,巨细无靡吗?结果可能恰恰相反,你在银行的信用详情上必须真实无疑,但是对于最亲密的人却经常会迷失在谎言的圈套中。
片子无疑讲述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组合,陷入女儿叛逆期困顿的洛克和伊娃,被愧疚和家庭撕裂的雷内和卡洛塔,陷入滥情却控制欲膨胀的卡西莫以及他的女友比安卡,还有极度孤单却怕被伤害的佩普和他缺席的男朋友。
这样的四对在“月食”的过程中开始了“真心话2.0”版本的游戏。
身份往往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而在电影中则会表现为故事发展的诱因,伊娃在小群体中作为知性女性——心理医生,所以她对于人性无疑是最敏感的,甚至不惜会用游戏的方式来探查。
整个电影之所以能够进行便是她的坚定提议所造成。
在一个普通的夜晚,即使我们将手机的所有即时信息外放到公共场合,也不会面临关系的全面崩溃,但是这部电影却做到了。
原因一方面在于这部片子吸取了戏剧的“三一律”守则,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浓缩出高度戏剧化的故事。另一方面则是人物秘密的集体放大,当一个人的秘密关联到其他七个人时,它所具有的破坏力就不仅仅是单向了,而是双向组合,本片需要的正是一种瞬间凝固的破坏力。
如果你发现这部片子有种陷入无尽谈话的消遣嫌疑,不妨做个言论和行为的前后关联,比如佩普的孤独和不信任,以致在最后感觉所有人都在嫌弃自己是个gay,其实早在前面的言语中,我们已经能够发现,
“我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我要成为我自己生活的意义,我生而自私,死而自私,万岁!”他这样说到,于是后面的孤独便不难理解,始于他不相信其他人,当然之后朋友们的言辞虽然的确如此,但是他的预设便是选择“不信任”,所以他一开始就没有带他的男友来。
而对于女主人公伊娃,她觉得生孩子是很自私的事情,因为人害怕衰老,有了孩子,只是为了延续她的第二次生命。所以她将女儿作为一种附属和自己的延续,而不是将女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心态导致的母女情感交流失败则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隐喻式的铺垫,并不只是电影前半段的点点话语,甚至还有整个电影中的自然现象——月食,为什么要用月食来暗喻电影发展?那是因为正如月食的短暂全蚀一样,人与人之间的长期亲密也会面临脆弱的时刻,一旦有某种机缘,这种关系可能就会被瞬间摧毁,原本的爱人会形同陌路,原来的朋友会老死不相往来。
《完美陌生人》结尾的巧妙转化,是一种妥协或者说仁慈吗?也不见得,可能整部电影都是一个寓言,一种警告,手机或者说网络社会,其实是将每个人的秘密隐藏起来,当人际关系脆弱之时,最好不要用此来作为玩笑的消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件见不得人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