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三个学生问苏格拉底:我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
苏格拉底带着学生们来到一片麦田前,说:你们走进麦田,一直往前不要回头,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一支,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学生走进麦田。他很快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于是就很高兴地摘下了这支麦穗。可是,他继续往前走时,发现有很多麦穗比他摘的那支要大得多。他很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不知不觉,他就走到了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他也很后悔,没有把握住机会,总觉得有更大的在后面,最后错过了全世界。
第三个学生吸取了前两者的教训。他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走过第二段时,他还是只观察不下手,验证第一段的判断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分之一时,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中的麦穗。这可能不是最大一支,但他心满意足地走完了全程。
关于如何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指导生活的算法》的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斯,提供了另一个方法:分两段就行,第一段的37%用于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第二段的63%,选择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
麦穗理论,就是用三分之一时间做观察,用三分之一时间验证这个观察,得出“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在最后一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里,用西蒙的“满意决策”论,选择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并不再寻找更优方案。
除了麦穗理论,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也可以参考《指导生活的算法》的作者提出的“37%理论”,用37%的时间找到“最基本的满意标准”,再用剩下的时间,选择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并不再寻找更优方案。
无论是选择爱情,事业,婚姻,朋友,最优决策只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不要追求“最优决策”,而要追求“满意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