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困!
睡不够8小时,还没有起床气,这样的定力是从哪修来的?
——日积月累!
早上坐在车上收到猪宝妈妈的短信,从明天开始猪宝也要加入我们的“桌游成长小组”了。就在今天晚上,我们学到一个新词——teamates,忽然就领悟到,“mates”就是和classmates一样,不一定是“friend”,但却是因为某个团队结成的伙伴,就好像在桌游小组,同游的是“mates”,而不是“friends”,而猪宝——是friend!
猪宝也是迟到大王,但是妈妈保证了,前面缺席了三天,第四天肯定不迟到。
可是,她不知道,这三天,我和天添可是天天迟到。(我是不是受了她的那句“完成胜过完美”的激励?)
从第一天和两个小朋友,一群大伙伴结成这个“桌游小组”开始,以及之前很多次参与“青年汇”的社工活动,虽然不了解这些年轻的孩子是否也有心理学的背景,但是,看到他们致力于青少年发展的各种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关注,便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不得不说他们的专业素养以及在细节处呈现出来的与人相处的能量令我赞赏。
(一)契约精神
首先在一个团队建立之初,带队导师会带领成员共同制订公约,公约由大家协商完成,每项条款充分发挥民主精神,是每个人都认、并承诺遵守的,最后——签字画押!
对于这样的契约精神(竟然也像现实生活中的诗与远方)——莫名戳中无数点伤害。
似乎看到希望。但是我也知道,守或不守只在一念之间;无论外在的条约如何发挥效力,但人的终极归宿是“自修自得”,很有可能自我负责只是小部分人的发心践行,人生的范围可以不大,但每个人值得为这一生的担当却可以很厚重。能够体会便是福报。
(二)游戏精神
因为是“桌游小组”,即便是游戏也会有输有赢。
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不同表现,背后总是和这分毫间的心理逐力相关。
有的孩子总想尝试新鲜的游戏,有的孩子会在玩到一半时突然想放弃,而有的孩子会在接近胜利的地方变得烦躁,在精神和时间上既承受同时也制造压力……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敢于挑战,在游戏中享受乐趣以平常心投入游戏——这是一条由小组导师亲自提出,并写进契约中的条目。
既看到孩子的内在需要,同时也为他们把握方向,我想,所谓人生的导师,不在乎年龄资历,而更在于“看见”和“懂得”。
(三)人与人相互联结
早上和天添坐在车上,天添不无骄傲地对我说,我已经三天没玩儿游戏了。天添说的“游戏”是指手机上的游戏。可不是嘛,一大早匆匆出门,到了中青院,上午写作业,下午就投身到热火朝天的桌游对战中,有时晚上还要再和朋友聚会,每天时间排得满满的,手机真的是回到最原始联络通话的功能;同时,孩子们需要的娱乐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满足。和人玩,玩的不仅是游戏,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边玩,嘴里翻着花样地爆炒溜肝,就连在一旁观战都觉得有意思极了!
(四)建立目标感
上午是作业时间。每天和天添坐在车上,天添都会跟我碎碎念,今天要完成多少作业;或今天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和他的计划还有多少差距……
正是在团队建立之初,老师便提到要孩子们每天制订计划,并在一天结束时与自己的计划进行核对。看来这样的习惯已经融入到他们的习惯中了。
而且也是从这个假期开始,天添早早就把一周7天的时间作了规划,在他的设想中有博物馆日、有公园日、有家庭日、有休闲日、劳动日……曾经,那个动辄就向我喊“无聊”的小孩儿真的把自己的时间握在了自己的手里。或许,今天这个晚上,当我还在桌前记录这一天的收获,而他也知道了睡不够的痛苦,早早自己上了床——听从自己身体的声音,懂得为自己负责,这不就是我对他最大的期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