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给大家分享一本叫做《活出乐观的自己》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
作者照片:
我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解开了我心中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遇到低潮的时候很快就会过去,而有的人遇到低潮的时候则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以前我只知道周期是自然的,不曾想过要去改变周期,因为周期的底层是不可预测性,于是我们无法控制,更没有办法改变,可当我知道,“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之后,我的想法就发生了改变。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无助。
作者的父亲躺在病床上,他对妻子说“上帝会保佑你的,你会好起来的!”,父亲用发颤的双手紧紧握住他妻子的手说:“我现在谁也不相信,我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你和我们的孩子”。
作者在一旁偷偷的看着,他从未看到父亲这么无助过。
当一个病人连给他看病的医生都不相信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无助;当一个教徒连他所信仰的上帝都不相信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无助。
无助是没有希望的,是看不到明天的,是不得不承受的。
那习得性无助呢?
习得性无助,其实解释了无助的原因,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无法控制任何一件事情,于是我们是无助的,可因为那时候我们的感官还没完全发育好所以我们感觉不到。但虽然感觉不到,但无助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是说无助不是基因里的东西,而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的。
环境的力量转移到个人的期待、喜好、选择、决策、控制,以及无助感
那么我们的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个概念的呢?
在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刚进入一家研究室的时候,他们这个研究室的导师和研究生们都正在做一个叫做“行为绑定”的实验,实验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把一只狗放在那里,让它接受高频率的声音和瞬间的电击,声音和电击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狗在听到声音的同时会受到电击,当实验够足够次数的时候,狗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就会做出被电击时的反应,尽管研究人员并没有电击这只狗。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狗把声音和电击联系到一起。
可结果是,当这只实验的狗被电击了几次之后,实验人员再次对狗实行电击,狗却一动不动的趴在那里,完全没有反应。
马丁看到这个现象之后,觉得是这只狗学会了无助。就是说当它发现自己没有办法避免电击的时候,它选择了承受,选择承受的结果就是对这这个刺激不再做任何反应。
在有了这个猜测之后,他经过了一番准备,开始了一个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他将两组小狗放进两个箱子里面,在这两个箱子里面会对小狗进行电击,区别是,有一组小狗可以通过跳过箱子中间的小坎而逃避电击,另一组小狗则不论跳到哪边都无法躲避电击,结果就是这组小狗在遭到多次电击之后,就趴在那里动也不动的,即使给它重新换一个箱子,只要跳过小坎就能避免电击,这组小狗还会选择趴在地上动也不动。另一组小狗换到另一个箱子后,当点击开始的时候,它们还会尝试着跳过小坎去躲避电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这个实验当中看出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一个是希望,一个是绝望。
我,但这绝对不是重点,重点是不论是希望还是绝望,竟然都是可以习得的。
这和人的大脑是可以塑造的,这一观点不谋而合,这和人的好运是可以自己创造的这一猜测也不谋而合。
这让我想到,每一次我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时候的情形,我是应该再试一下呢,还是放弃呢?我不知道,但是我有一个猜想,那就是,如果第一次选择的是放弃的,下次再面对类似选择的时候,你选择放弃的几率就会大于你选择再试一次的几率。
这就造成了习得性无助和习得性乐观,习得性无助的人在面对别人对自己被栽赃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承受,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有错,觉得别人也会相信自己有错;而习得性乐观的人在面对别人栽赃的时候,则会尝试各种办法来证明自己无辜。
我之前很迷信什么什么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而现在我觉得解释是必要的,不论在哪里;而一味的承受是不理智的,无论在哪里。因为沟通是人类协作的基石,没有沟通就没有现代人类文明。当我们学会了解释,我们就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善意和理解,这样也会使我们自己活得开心,活得乐观。
我们的认知,我们对自身健康的控制,远比我们想象的高,我们对健康的看法会改变我们的健康状况。乐观者比悲观者较少受到传染病的感染。如果我们是乐观的,那么我们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比较好。证据显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活得长。
关于这个理论,我是深信不疑的,我深知人类的思考方式,对人类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失败会使人暂时无助,这就像肚子被人狠狠地打了一拳,很疼,但是这个疼会消失。悲观的人即使身体上的疼痛已经消失,但他心理上的疼痛也是存在的,而乐观的人正好相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遇到挫折之后,他们也会悲伤,也会难过,但是很快就会恢复正常,有的人则会悲伤好久,甚至产生抑郁。
作者甚至用这套理论来治疗抑郁症,因为他认为,既然乐观是可以习得的,那么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就能得到治疗。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
这本书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