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似乎都是那个叫做别人的生活。
苦痛的,恰恰是命运徒留给自己的折磨。
读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最令我动容,题名为白手起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她和荷西刚刚入住到撒哈拉的故事,租在垃圾堆对面的一个逼仄的空间里,水电不通,甚至没有柜子、床板、餐盘厨具等等。物质的贫乏曾让这个骨子里满是烂漫的异乡人苦不堪言,五十多度的高温,徒步几十公里,穿过废墟荒芜的坟场,爬过市长高大挺立的围墙,捡过零碎的垃圾。但是她却将自己在茫茫大漠里的小日子活出绿意,滋润出春天,好一簇繁花似锦,好一曲阳春白雪!
撒哈拉威原始而野蛮的生活方式,像是来自异域神秘的面纱,席地而坐,天昏而窝,文字识数,遥远的文明在此地似乎毫无用武之地。格格不入的她曾坦白自己的确是风花雪月之人,似乎文明人总不会丢了这点仅存的东西,于是简陋的屋子里会有芳香四溢,色彩斑斓。那该是怎样一种惊喜,在一片狂沙飞尘的大漠里,在淡水匮乏的荒芜地带,这点色彩就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灯盏,在黑夜中闪着微弱的晶点。除了沧桑斑驳的沉寂,记住那点绿意,那线生机,日子便也来的风花雪月,诗情画意!
但她又不是那种慢条斯理的娴静女人,反倒风风火火,热烈从容,就像只叽叽喳喳的麻雀跳跃灵动。于是她笔下的文字也就显得欢快而生机勃勃。但是她也会心软无助,哀求荷西的爱护。在空旷无迹的屋顶上翘首以盼,消磨着时间的尾翼,从黄昏到日暮,繁星点点,寒意嗖嗖。
惊羡于这样的人生,这样在夹缝中将日子过的轻描淡写,如诗如画的生活。可是,反观自己,内心却有着无数次的挣扎与顾虑,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平庸。或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语言极尽淋漓,却鲜有人涉足,于是想到了那个博弈的哲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改言顺之,“子非我,安之我之愁”。略略而已,却好像已是牢骚满腹。
趔趄地循着着别人脚下的路,踩着前人脚下的坑坑洼洼,心安理得的像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于是告诉自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走着走着或许就会柳暗花明!
也罢,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