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物质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有时就会羡慕那些家里条件好的。羡慕他们可以吃好的,穿好的。但是那时条件好的也并不多,贫富的差距也没有这么明显,而且也小,对这方面也不是特别在意。
父母要我读书,就是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希望我不要再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希望我以后赚大钱,钱可以让人过幸福生活。小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学习就是为了赚钱,让自己过上好生活,让父母过上好生活。在我上大学之前,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也从来没有怀疑过。
然而机缘巧合的是,高中的时候,我父母开始做起生意,而且做的还不错,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以前我读书的时候,父母就会说要是以后我上了大学,要怎么样给我去筹学费。而现在当我真正拿到入学通知书的时候,他们跟我说的是,钱不够了记得跟他们说。
我带着憧憬进入大学,读书就是为了赚钱的信念我依旧没有变,我依旧为此奋斗。在大一的时候,我依旧认认真真的完成专业课地学习,也拿到了奖学金。
可大一的时候有个插曲,也很偶然,我听了一场基金讲座(当时同学骗我去的,本来还不想去,哈哈)。感觉不错,然后就去银行开账户,从此走上了投资之路。当然,我不是那种傻乎乎的买进卖出,我边投资边学习,除了看一些纯投资的书籍,还看了很多金融,经济相关专业的书籍。在这一过程中,我对金钱的概念发生了改变,建立了资产与负债的概念。
在看这些书籍的过程中,有一位作家对我影响比较深刻,他叫吴晓波,不是他的书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影响,而是当时我的周围有吴晓波读书会,我没头没脑的就闯进了这个读书会,那以后我就混迹各种读书会,也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我的很多观念在那个时候也渐渐发生了改变,比如伴随我到高中结束的,“学习就是为了赚钱的信念”,我开始产生了怀疑。那个时候还要两个问题也模糊的出现,“我到底想要干什么?”。“到底什么能给人幸福”。
我对吴晓波是比较有好感的,不仅因为读书会,包括后面关注各种自媒体,其实都是受他的影响。
带着对上述问题思考,进入了大二。大二开始我就不好好上课了,各种逃课,然后去看我感兴趣的东西,我觉得一直按过去的学习模式并不能带给我想要的东西(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是不知道要干什么)。那个时候我参加了很多比赛,借着比赛的机会出去玩。平时也去一些读书会,认识了一些牛逼的人。
大二最有意思的是我认识了一帮基督徒,别人听说基督徒,都躲开了。我可能比较单纯,人家说挺好的,就过去看看了,哈哈。认识他们以后,我周末的时间都去过教会生活。后来被家里知道了,由于观念的原因,家人极力反对(这也是我第一次和家里有比较大的矛盾)。最后还是无奈离开了教会。
教会生活是我大学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那里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叫“爱”,从那个时候我开始相信“爱才能带给人幸福”。
大学后半段,我的时间花在研究投资,在毕业的时候也算是赚到了我的第一桶金,我刚好赶上了上一轮上证指数2000点到5000点的牛市,而且我几乎是2000点进去,5000点出来。
同时也依旧在想“爱”是什么,参加比赛出去玩,以及看各种书。但依旧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毕业了,我不知到要干嘛,但我对什么公务员,事业单位没兴趣(但就目前的就业环境,这两个还是不错的选择),就瞎找工作。找到了一个我们学校毕业的学长,当然他已经毕业好久了,准备创业,我们聊得挺投机,答应跟他干。
家里又反对,然后说家里有关系,这种不靠谱。我最后妥协了,在家里干工程。在开发区指挥部,有我的亲戚,顺理成章的找到了一个当地还做得不错的总包老板(拜了师傅,算是认了某种亲戚)。他们让我做这个,还是希望我能赚到钱,有政府关系,又有施工关系,感觉一切完备。
但是我相当讨厌这个工作,这里的人和我格格不入,同时我也看到了这个社会很多黑暗的一面,什么贪腐,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当然现在这些都发生在非关键部位)。正义感爆棚的自己,简直不能忍受这些。我不喜欢这里的工作方式,氛围,那么最后只剩一个理由,就是将来我能赚大钱。
可这个理由也没有吸引力了,从我进入大学到我毕业这段时间,父母经过了4,5年的奋斗,家里已经积累了一笔还算可观的财富,过过生活已经没有太大问题。
同时老天还给发了一张福利彩票,家里被拆迁了。拆迁后,用政府所发的房票,并动用了家里一大部分流动资金,购置了几套房子,其中有一套是老房子(方便爷爷奶奶一起住),本来用于自住考虑购入了这套房子,购入后不久,又被划入拆迁规划范围内。而且房子买入前刚好是在房价上涨之前,之后就是一波房价上涨,账面就又是一波盈利。
但是这一系列的变化,家里经商,拆迁,我投资赚钱,有了一定的财富累积,但其实我一直都不是很开心,而且我觉得财富并没有让这个家庭变得幸福。父母该吵的吵,爷爷奶奶该抱怨的抱怨。有钱能让人幸福的信念彻底崩塌了。
接着就开启我浑浑噩噩的生活,上班打酱油,回家每天宅着,人几乎都快抑郁了。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不行,我要想办法走出来。抑郁应该是心理问题,我就开始研究心理学,看了蛮多,不得要领,后来“得到”上,武志红开了一个心理专栏,我全部看完,算是懂了点皮毛,同时我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咨询。渐渐明白了一些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桎梏,探索出这些潜意识后,人的状态好了很多。
心理学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了看待各种关系的视角,一种是亲密关系,一种是利益关系。这两种关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
曾经我和教会的人构建的就是一种亲密关系,在那里我体验到了爱,我认为亲密关系的核心就是爱。这样的关系能滋养我们,带给我们幸福。
另一种就是利益关系,最直接就是工作,我们付出劳动,换取钱财。而这一关系运作的核心与亲密关系不同,他的核心是权力,是力量。建立这样的观念再审视自己,我是缺乏力量的,我如今能过着安逸的生活,靠的是父母在那这样的关系中打拼。三年的工作经历,我放下了大学里的理想主义,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也渐渐学会了不再单纯用道德,是非对错,去看待很多事。很对东西并不是简单对错就能讲清楚的。
我也理解了在家里拥有了财富以后没有自动变好的原因,父母习惯性的运用面对社会的那套关系(就是利益关系)来处理家庭里的人际关系,而家应该是亲密关系,运用爱才能让家人建立起幸福的感觉。同时我也学会正视财富,财富是基础,有一定基础才能让亲密升级,才有精力去建立爱。没有物质,空谈爱,是虚无缥缈的,而只有物质,不懂爱,可能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幸福。
哈哈,算是扯完我的内心戏了。下面我简单谈谈《见识》这本书。
这本书我看到的核心是,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幸福来自于爱,成功来自物质财富的积累。书中涉及家人,朋友,伴侣,工作,投资等几块。我视角是这么串联的,我们工作赚钱,然后通过投资增值,保值,最后把财富花在那些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人上,家人,朋友,伴侣,去爱他们,去获得幸福生活。吴军老师也讲到的一块是对于这个社会的正向影响,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爱的形式。
以上的每一个块,都需要我们花时间精力去学习,精进。工作是大多数人主要创造财富的手段,工作的选择,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我们获取财富的数量及速度。投资可以更好的辅助我们来为财富增值,保值,这块所花精力比重可以略有下降,这并不是大多数人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当我们醉心于前两者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最重要的,我们的目的是幸福,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这部分上,去爱家人,朋友,伴侣。而爱他们并不是简单在他们身上花钱,同样需要花精力,心思,而这本身也需要我们学习。
心理学的关系视角,便是我们在工作,投资领域面对大量利益关系,在个人的私密领域面对亲密关系。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关系规则处理问题,是我不断精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