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妈妈喂我吃”“我不要起床啦”“这个我就是不会”
孩子因为会做的事情而一定要让大人来做,就是依靠父母,是一种耍赖。偶尔的依赖和耍赖,我们会觉得很可爱,但孩子总要耍赖,就考验父母的耐心和智慧了,这个过程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喜欢与性格。
孩子在情绪发展的早期阶段时,孩子的母亲在原始母性下,常常会沉浸在与孩子的共感,(我们是融合一体的感觉中,而孩子也绝对依赖着母亲,甚至到根本没感觉母亲在照顾他,因为和母亲是一体的感觉,没有你我之分)。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孩子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成长空间时,他们会希望跨出自己的脚步去尝试其他的事物,而这也回过头来促使母亲重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独立性。只是在心理发展上,孩子从绝对依赖、到萌发出我的想法,但下一刻又会开始发现自己对母亲仍然处于依赖……接着才在这来来回回的过程中,调整成一种“相对的依赖”(在需要的时候才依赖),但这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就是“耍赖”的现象。
这种状态可视为孩子处于“我到底需要你?”还是其实不需要你?的困惑中,一种对抗内在矛盾感的“叛逆现象”。
自由小孩与叛逆小孩
自由小孩的表达,往往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由度!一种内心的开心。
叛逆小孩的表达,则常常是“为反对而反对”,有一种缺乏逻辑的叛逆度,我们如果看的更简单一点,就是内在的不开心了。
当孩子耍赖时,也许不是表面的这件事,背后表达和抗议的却可能是另一件事情。
孩子的适应能力很会在一个人面前是一个样子,在另一个地方是另一种样子。很可能因为抚平焦虑而耍赖。
孩子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焦虑因为他们真的太小,也太脆弱了,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他们得心理感受,但又不太会表达。所以大多数孩子喜欢听故事、画画、看电视都是为了用一种抽象的方式在解决内在矛盾与困扰。如果你理解他了,才是处理行为的关键。当我们感到孩子的行为是出自什么原因时,是不开心了?还是想大人了?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用具体的提问来询问孩子,也许就得到孩子的答案了。
当理解了孩子的状况,要进一步回应,才能带领孩子消除成长中必经的焦虑,透过一些回应来抵消他耍赖的动机,而不是就此结束了。
例如:爸爸妈妈不在家,你是不是想我们了,我们也很想你,可是我们要工作,所以才回来晚了。你看我们给你带了礼物(重点不是礼物,而是孩子知道,即使父母再忙,心理也还是有他)。
这些不能说或做
用权力来让孩子屈服:“我叫你吃你就吃呀”(只处理行为,没有处理孩子耍赖的原因)
用威胁来让孩子屈服:“你不做试试看”(与孩子耍赖对抗,耍赖背后的焦虑没有消除,反而更焦虑、或更引发叛逆。)